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亞非會議取得了重要成就,集中體現在會議一致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上,公報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與主權、附屬國問題、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等七個方面的決議。其中在《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中,提出了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大小國一律平等、用和平方式解決一切國際爭端等和平共處十項原則。
亞非會議是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者參加、而由亞非國家自己處理自己事務的國際會議,表明亞非國家已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會議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閡、增強團結的共同基礎,會議所產生的團結反帝、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萬隆精神”,對世界和亞非各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3、中美關系的改善
改善原因:是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從美國方面看,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另一方面,隨著美國經濟發展的趨緩,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從中國一方講,改善中美關系,保持一種新的均衡關系,有三種考慮:一是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二是牽制和對付蘇聯的威脅;三是對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重要作用。
改善標志: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發表《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產生影響:中美關系的改善,是中國外交形勢轉變的關鍵因素。它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使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高潮,徹底打破了美國孤立中國的外交政策。
存在問題:中美兩國雖然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但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仍存在著分歧,影響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中國臺灣問題。
【典例剖析】
例題:下列事件的先后順序是①中日建交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建交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剖析:本題主要考查對70年代我國外交方面取得突破史實的再認、再現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正確理解和區分“中美建交”和“中美關系正常化”兩個概念,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而中美關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
答案:b
【探究拓展】
鄧小平在1984年5月和拉丁美洲的一位國家首腦說:“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
思考:中國這時為什么奉行不結盟政策?
提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國際關系的新格局特別是戰爭與和平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由于兩個超級大國對世界的爭奪,世界戰爭的危險確實存在,但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也在增長并超過了戰爭因素;同時對歷史與現實的分析,認為把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對立起來是無法實現現代化的。因此中國的對外關系應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以促進共同繁榮。基于上述認識,80年代中國將獨立自主的外交的政策發展為奉行不結盟。歷史的經驗證明,結盟就有可能受制于人,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不結盟更有利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同時,社會主義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和任何大國結盟,都可能影響世界戰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國際局勢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