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
[線索勾勒]
1、基本線索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極格局解體,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在新舊格局交替的過程中,威脅和平與安全的霸權主義自然存在,世界還是動蕩不安。當代世界,爭以和平與發展經濟是兩大課題。同時,世界經濟發展有兩個主要趨勢: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面對以上世界政治經濟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并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四項原則,與其他國家進行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2、延伸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指出:“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中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中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并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為目的的談判。
探究問題:
(1)概括歷史上的中日兩國間的關系。
(2)中日兩國建交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我國政府為什么對日本政府作出了那樣的承諾?
(4)你所了解的中日關系現狀是怎樣的?
思路引領:
(1)分古代史和的近史上的兩國關系來分析: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以同中國結好為主;近代,侵略中國,到20世紀30年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2)建交的原因應從70年代雙方國內形勢和世界形勢分析。
(3)我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推動中日關系的改善。
(4)“政冷經熱”、“官冷民熱”。
[重點、難點]
1、新中國對外政策的發展、變化及其原因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時期其內容和側重點有所變化。(1)建國初期:“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因為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拒絕承認新中國,并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在兩大陣營之中,中國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大力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被稱為“一大片”。原因是中美仍處于敵對緊張狀態,中蘇關系惡化。(3)70年代:中國的外交獲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關系實現正常化。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原因: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失敗,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急于改善同中國的關系;中國的發展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巨大作用。(4)80年代以來,隨著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增強,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中國主張不與任何大國結盟,也不與任何大國集團結盟,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一切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時代。
特別提示: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時期其內容和側重點又有所不同,結合不同時代的國際、國內背景,全面認識這一政策。
2、全國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對于一切國際事務,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中國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