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第1課時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和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 蘇維埃俄國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
a. 是一種恐怖政策
b. 是一種應急措施
c. 沒有發揮過積極作用
d. 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解析:b 考查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問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是一項可以長期實行的政策,但當時的俄共試圖利用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所以遭到了失敗。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理解要注意聯系其實施的歷史背景,它是在戰爭狀態下采取的非常措施,直接目的在于保證俄國國內戰爭的勝利。
2. 列寧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拄著拐杖走路了!”俄國“能夠拄著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
a. 優先發展重工業 b. 新經濟政策
c. 農業集體化運動 d. 斯大林模式
解析:b 本題考查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實踐。“拄著拐杖走路”說明當時蘇俄經濟漸有起色,應是新經濟政策。
3. “這可能被認為是奇談:私人資本主義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幫手嗎?但這絲毫也不是奇談,而是經濟上完全無可爭辯的事實。”最先“使奇談變為事實”的政策是 ( )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新經濟政策
c. 羅斯福新政 d. 改革開放
解析:b 1921年,蘇俄用新經濟政策取代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工業方面規定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說明在當時的俄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包括國家資本主義)。
4. 關于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蘇俄發生經濟政治危機的重要原因
b. 實踐證明,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是行不通的
c. 農業集體化方針確立后,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取消
d. 新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實行余糧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解析:d 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自由貿易。
5. 列寧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其表現之一是( )
a. 探索出了一條在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
b. 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
c. 指出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的推動作用
d. 提出了完整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解析:a 1917年,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根據具體情況,全面分析了俄國革命的特點、前途等重大問題,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策略,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b項是馬克思創立的,c項是《共產黨宣言》的內容,d項是斯大林提出來的。
6. 小說《靜靜的頓河》中的一位暴動士兵說:“青天白日里就進行瘋狂的搶劫!把我們家的糧食全搞走啦,連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說這樣為勞動人民嗎?”士兵的話主要針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