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a. 余糧收集制
b. 企業國有政策
c. 糧食稅
d. 義務勞動制
解析:a 題干中的材料主要是涉及對糧食的無償征收,是余糧收集制。
7. 1920年,蘇俄農民中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它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
a. 保障了農民的利益 b. 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
c. 實行了軍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貿易制度
解析:b 這段話反映了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
8. “對發展經濟來講,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都是不成功的!本科涔餐颍饕( )
a. 沒有把經濟建設放在第一位
b. 過分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
c. 嚴重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
d. 所制定的目標遠遠落后于生產力發展水平
解析:c 當生產關系超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9. 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變化,實質是( )
a. 由社會主義倒退到資本主義
b. 由無產階級專政倒退到工農民主專政
c. 把共產主義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
d. 從超前的生產關系倒退到現實位置
解析: d 新經濟政策在制定實施過程中注意了俄國的實際生產力的情況,注意了從實際出發。
10. 1922年有一蘇俄農民在完成固定的糧食稅后,把余糧運到蘇俄境內的一個集巿上出售,當地政府官員的正確態度會是( )
a. 不加干涉 b. 聯合
c. 限制 d. 消滅
解析:a 1922年俄國已經實行新經濟政策,農民交納糧食稅后的產品可以自由處理。
11. “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的敵人”口號的出現,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 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出現了過激現象
b. 確立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水平還有差距
c. 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的積極性很高
d. 蘇聯搞農業集體化運動時機還不成熟
解析:b 通過政治斗爭的手段來使農民加入集體農莊,說明這一政策不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
12. 斯大林在論述蘇聯工業化時說:“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遲了,那就要失敗!彼麖娬{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就外部環境而言,是因為( )
a. 馬歇爾計劃的出臺
b. 蘇聯處于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中
c. 冷戰格局的形成
d. 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
解析:b 注意蘇聯建立時期的國際環境和材料中“保衛國家”的內容。
13. 結合圖片回答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最大成績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