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學案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走進多彩課堂】
秦的統一,標志著中國進入“大一統”政治時代。在確立“皇帝”之稱的同時,秦始皇還規定了許多尊君、維護皇帝最高權力的制度和辦法,創立了皇帝制度;实壑贫鹊幕緝群饕扇c組成,即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盎实邸泵柕拇_立,是秦完成統一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以“皇帝”之稱代替“王”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統治觀念的出現;实凼欠饨▏覚嗔Φ淖罡咧髟。這種至高無上的皇權專制不僅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維護“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為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的專制權力也呈現出強化的趨向。其中,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在中樞權力機構中,宰相權力的不斷弱化直至廢除丞相制,皇權的不斷加強,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名師細說教材】
一、從秦朝到元朝以皇權為核心的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
1.特點: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皇帝位于權力金字塔的頂端,任命各級官員處理全國政務的中樞權力體系。秦代以后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中樞權力體系也不斷發生變化。
★要點點撥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
2.形成雛形:
①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丞相作為中樞機構中的最高行政長官,位高權重。
★問題探究 “宰”的本義為“主宰”,“相”的本義是“輔佐”。這兩個字將宰相的特點進行了高度概括:輔佐皇帝,統領百官。結合這兩個特點和以前所學知識,討論在封建社會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積極作用: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消極作用:相權過大,威脅君權,造成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大政局動蕩。
②漢代:漢武帝時選用一些級別較低的官員(特別是少府官員尚書)作為皇帝身邊的辦事人員,直接對皇帝負責。東漢時期形成了尚書臺,取代了三公的權力。
★要點點撥 “漢承秦制”。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但又有所變化;实壑贫,是承秦制繼續實行,但又在秦朝基礎上,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皇位世襲等制度。中央行政設三公,秦時即有,漢朝亦設,但到漢武帝時又形成了“中朝”決策機構,尚書令的權力日顯重要。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被稱為“外朝”。東漢光武帝時進一步剝奪三公權限,擴大尚書臺的權力,“雖置三公,事歸臺閣”,這些又是與秦時不同的。
★問題探究 漢武帝為什么要把職掌朝政的實權,由外朝的宰相轉移給內朝的尚書呢?
要點提示:主要因為:(一)內朝官地位很低,可以減少對他們盜權竊柄的顧慮;(二)內朝官多是皇帝寵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貫徹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牽制;(三)內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隨意更換,這樣既能保持外朝相府傳統地位的穩定性,又可以加強皇權對相權的制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