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學案
b.正式設立:明成祖在文淵閣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要點點撥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③運作規則:隨著內閣的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的衙署和屬官,閣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稱為“票擬”。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
★問題探究 秦漢時期的宰相制與明清時期的內閣制的區別
要點提示:內閣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2.清朝中央權力體系的演變
①清初中央機構的設置及職能
a.行政權力: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康熙年間中樞機構為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對皇帝的集權具有一定的牽制作用。
b.決策機構:重要的軍國大事,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要點點撥 清朝是一個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滿族原居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在入關取代明朝以前,雖已建元立國,但社會發展階段較之關內漢族要低得多,體現在政治制度中,那種帶有奴隸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貴族軍事民族色彩的內容,直到入關后相當長時期里,仍在中央決策系統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君主專制政體很不完善,君臣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制度化的權力界限,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關。這是清朝初期滿洲親貴大臣們商討并決定軍國大事的一種重要形式。除了決策外,還往往兼有參與政務的職能,但又不屬于具體的執行機構。這與它在關外初建時,政事簡單,且軍政不分有重要關系。
②軍機處的設立
a.設立: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在皇宮保和殿西北角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本身品級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員交往,日夜輪流在乾清宮旁簡陋的平房值班。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
★要點點撥 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后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對皇帝的決定,軍機大臣只能唯命是從,“跪受筆錄”,然后負責往下傳達。這樣,從中央各部到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都直接聽從皇帝的指揮。至此,不僅內閣形同虛設,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名存實亡,皇權得以大大加強,這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