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2)經濟方面:堅持了既反冒進又反保守,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提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中的各種關系。
(3)政治方面:提出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意義:是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依據。
11、(•春季卷•41)
1956—1966年,我國在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和經濟建設方針的認識和實踐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誤?從中可總結出哪些經驗教訓?
成功之處: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國內形勢,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提出了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
在經濟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失誤之處:隨著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強調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的主要矛盾,從而逐步走上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軌道。
在經濟上,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規模,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的水平,嚴重破壞了綜合平衡,造成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重大失誤。
經驗教訓:
(1)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2)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3)搞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不可超越生產力水平,盲目調整生產關系和生產組織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4)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斗爭問題,階級斗爭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階級斗爭擴大化;(5)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堅持群眾路線。
五、新情景設置
1、20世紀50年代有這么一件事情。一天,毛主席邀請幾位民主派耆老到家中茶敘,有位耆老(羅稷南)老先生抽個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疑問: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可能會怎樣?毛澤東回答說:以我的估計,(魯迅)要么是關在牢里還是要寫,要么他識大體不做聲。一個近乎懸念的詢問,得到了如此嚴峻的回答。羅稷南先生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聲。他把這事埋在心里,對誰也不透露。一直到羅稷南老先生病重,覺得很有必要把幾十年前的這段對話公開,不應該帶進棺材,遂向一位信得過的學生全盤托出。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內曾卷起一場“反教條主義”斗爭,揪出了一個所謂以國防部副部長兼訓練總監部部長蕭克上將為主帥,訓練總監部副部長李達上將為副帥的“反黨宗派集團”。一批高級將領和高中級干部被打成“反黨分子”。南京軍事學院和訓練總監部分別被說成是教條主義的“大本營”和“司令部”。擔任過第一任訓練總監部部長、當時主持軍事學院工作的劉伯承正在外地養病,仍難逃厄運,奉命抱病進京檢討。他住在醫院,冒著眼睛失明的危險寫檢討,在別人攙扶下,邁著蹣跚的步子走上臺作檢討,并受到錯誤批判和處理,被迫辭去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的職務。蕭克遭到連續四個多月的批斗,有一天大口吐血,醫生端了吐滿血的痰盂給有關人員看,那些人不但沒有表示同情,反指責醫生“同情反黨分子,立場不穩”。軍事學院訓練部部長、紅軍時期干部蔡鐵根大校在會上說了幾句真話,話未說完就被當場摘掉領章帽徽,關押起來,后被逐出軍隊,發配到邊疆勞動改造。事情的起因是:1957年2月,彭德懷親率工作組到南京軍事學院調查,得出教學中“教條主義相當嚴重”是結論。蕭克對彭總批評正規化和現代化的口號不大贊同,聯系到軍事學院教學工作的不切當評價,就寫了一封信與他交換意見。后來這封信卻成了向彭總進攻的“罪證”,被說成“挑刺挑到國防部了”, 彭德懷遂在毛澤東授意下,具體指揮了這場“斗爭”。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也因一封信罹難后,曾囑托他的侄子彭起超代他蕭克道歉,并轉達幾句話:“1958年的事,讓你們受苦了,對不起同志們啊!”蕭克甚為感動,認為彭總不愧為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知錯就改,光明磊落,坦坦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