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復習教案(舊人教版)
1、社會經濟的 速發展
2、階級關系的劇烈變動
3、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4、教育事業的進步
5、夏商科技文化成就基礎
二、科技文化的繁榮
1、老子、孔子和百家爭鳴
(1)老子和《道德經》
① 稱謂:李耳,又稱老聃,春秋末年楚國人,道 家學派創始。
②精華部分:《道德經》包含有樸素有辯證法思想,它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
③ 消極方面:主張"無為"和"小國 民"(理想國),表明奴隸制是一種過時的生產方式
(2)孔子:
①稱謂:名李耳,又名老聃,春秋末年魯國人。
②大思想家:創立儒家學派,提出"仁"的學說(思想核心);主張以德治民。后經西漢儒生董仲 的發展,成為我國多年封建社會的統治工具。
③大教育家:首創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格局;總結出了一 教與學的原則;培養了一批學生。為我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④晚年:編訂了文化典籍《詩經》、《尚書》(上代的書)和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對保存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
(3) 百家爭鳴:
①形成條件:
封建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歷史經歷著劃時代變革提供了土壤
教育發展造就了大批思想家
各國紛爭提供了思想自由的環境
②概念:戰國時期,面對歷史的劃時代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出發,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駁別人的主張,形成諸子百家展開"百家爭鳴"局面。
③概況:
名稱 代表人 主 張 評 價
墨家 墨 子 "兼愛"、"非攻"、節約、反對浪費。選舉賢能。 墨子是小生產者的代言人; 戰國時代,封建經濟初步形成,小生產者隊伍擴大,他們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墨子主張選舉賢能; 他們要求擺脫貧困,渴望溫飽,墨子主張節約,反對浪費; 他們 惡戰亂,反對相互掠奪,渴望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 境,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這些主張在當時是比較進步的,但"兼愛"主張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時代是無法實現的
儒家 子 荀 子 "仁政"說。民貴君輕。勞心者治人。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 他政治思想的基礎是" 民";"仁政"主張的實質是 和階級矛盾,維護剝削階級統治;宣揚的"勞心者治人"是為統治階級 護。 子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與孔子合稱"孔 "。 他的思想反映了戰國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增強,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封 建經濟的愿望。
道家 莊 子 鄙視寶貴利祿,痛恨社會不公平現象。"有用"不如"無用" 面對歷史的巨變,他感到無能為力,其思想比老子更消極,反映出沒落奴隸主貴族的頹 情緒;他鄙視不公平的社會現象有一定進步性。他與老子合稱"老莊"。
法家 韓非子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他是新興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其政治主張反映了新興 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并成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最有用的思想理論;它充分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蓬勃朝氣和進取精神。韓非子的主張被后來的秦始皇所采納
兵 家 臏 集中兵力,分散敵人兵力,發少勝多,發弱勝強。 這是當時封建諸侯集團 據混戰的反映。
④ 實質:戰國時期歷史的巨烈變化在思想領域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⑤ "百家爭鳴"局面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