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日本經濟的崛起給我們的啟示:
(1)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
(2)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確立科教興國戰略。
(3)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4)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礎: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從殖民統治下相繼獲得獨立。
②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新獨立的廣大亞非拉國家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主張團結起來,相互支持,不結盟運動興起。
③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
(2)標志: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舉行(時間、地點、倡議國、斗爭目標等)
①倡議國:南斯拉夫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
③政策: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
a重要任務:在政治上反對美蘇霸權主義。
b行動綱領:在經濟上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④發展:20世紀70年代起,
(3)意義:
①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
②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2、中國的振興:
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
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的因素:
(1)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走向相對衰落。
(2)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實力大增。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開展競爭。在外交上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戰后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經濟格局。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4)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兩極格局。
(5)改革開放使中國迅速崛起,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總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導致各國或區域集團之間力量對比此消彼漲,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鞏固練習】
1.下圖為威廉•蘭格《世界史編年手冊》的一頁。據此,對當時世界局勢認識最準確的是
1957年3月25日 簽定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另一項條約成立歐洲原子能聯營。兩個組織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職能。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個國家的共產黨代表在莫斯科開會。會議要求團結起來,反對外部的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并在內部消除機會主義。
1957年12月19日 北約組織在巴黎召開最高級會議,決定在歐洲設置導彈基地。美國對此項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權。
a.美蘇兩極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處在美蘇冷戰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經孕育
c.北約和華約已經進入戰爭狀態d.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局面出現
解析:b 從材料我們可以看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兩大陣營壁壘分明,對抗競爭,同時歐洲走向聯合,極力形成第三勢力,表明新的力量已經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