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 建國初前三年(1949——1952)——奠定基礎: 鞏固政權、和平環境、恢復國民經濟(這三大方面措施的內容分別有哪些? 2、 建國初后四年(1953——1956)——完成過渡: (1)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 (2)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①優先發展重工業; ②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3)政治上:1954年第一屆人大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為完成過渡提供了法律保證。
【要點名師精解】
1. 為什么說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社會經濟前提?又為什么說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設想是“空想”而非“科學”的?
【點析】
(1)原因:①工業革命是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飛躍,它不僅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并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
③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促進了工人運動的興起。
(2)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對未來社會提出了許多美妙的天才設想。這些設想對于創立科學公產主義理論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空想社會主義只是一種不成熟的理論,反映了正在成長中的無產階級最初的、不明確的愿望。他們既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不懂階級斗爭,還沒認識到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和新社會的締造者。因此不能從理論上科學闡明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個客觀規律。他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
【典例】1824年,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美國購買了3萬英畝土地,建立了許多“公社”,實行人人勞動,按需分配制度。然而,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員們思想覺悟太低 b.人們不理解他的主張
c.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 d.缺乏大量的后續資金
【解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為1824年處在工業革命初期,當時的生產力還遠未發展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也就是說“公社”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故根本不可能實現,答案是c。
【答案】:c
2.認識巴黎公社失敗的必然性,正確理解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
【點析】
(1).失敗的必然性:巴黎公社盡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引發階級矛盾尖銳。可見,巴黎公社是特殊條件下的一次城市無產階級革命,并不是由于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阻礙了經濟基礎的演變爆發的,即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時機尚未成熟,這就決定了其失敗的必然性。所以,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法國的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階段,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經濟基礎還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