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
材料二(晁錯對漢文帝說)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家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漢書•食貨志》
請回答:根據材料,結合商鞅、晁錯所處的時代背景.從目的和結果方面評述兩人的重農主張。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從北宋到南宋初,為了對商人征稅,各地在稅務官下設立“專欄”,對商旅進行嚴格的盤查。高宗紹興年間,長江沿岸的稅務增加欄頭,對商旅進行非法繳租……稅務專欄人員下面還有許多打手,“設弓羅箭,如待寇至”,商旅一到,他們就大打出手,在正常商稅之外另有勒索。
材料二 南宋之時,不少人已逐步改變了以前人們把工商業稱作末業的看法,而認為“士農工商四者皆百姓之本業”,并說這是自有人類以來就存在的、不可改變的事實。
材料三 北宋熙寧年間,歲入緡錢六千萬,南宋熙豐年聞為六千五百三十萬緡,略高于北宋。北宋慶歷中,每年商稅收入為一千九百七十萬緡,熙豐年間更多一些,約占緡錢的三分之一。 ——《簡明宋史》
請回答:
(1)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現象?結合材料一、二.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觀點說明了什么?
(3)根據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我國古代工商業發展的認識。
閱讀思考視窗
北宋都城東京城內的街巷當中,隨處都有商鋪邸店和酒樓飯館之類,繁盛的夜市也早已在開封出現。當時的洛陽、揚州、成都等大城市,其情況也和開封城相仿佛。在唐代的長安城和洛陽城內,坊巷只是住宅區,黃昏后坊門鎖閉,禁止夜行,商店都集中在市里,所有的交易只能在市里進行,而且只能在白天進行。北宋的各大城市中,既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也突破了白晝和夜晚的界限。
請思考:北宋城市商業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1.b商周時期,商業由官府控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業得到發展。
2.a 明朝時期白銀普遍流通;田序經濟的發展不利于商業發展。
3.d 貨幣是商品流通的等價物。紙幣的出現反映了商品流通數量大大的增
4.c明朝嚴厲控制民間對外貿易,這一時期對外貿易并不繁榮。
5.a 漢代絲綢之路東起長安.向西直至歐洲的羅馬帝國。
6.b 北方戰亂使絲綢之路時續時斷,經濟重心南移和造船航海技術進步是發展海上貿易的重要條件。
7.b 戰國時期,重農抑商思想崛起。
8.c 明清的對外貿易政策并非是禁止一切對外貿易。市鎮的興起是明清商品經濟活躍的表現。
9.答案:商鞅處于戰國兼并戰爭時代,認為只有發展農業。國家才能強大;百姓從事農業,則易于治理和驅使。這是贏得兼并戰爭的保證。這種主張的實行,為日后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晁錯處于西漢初年經濟凋敝時期,主張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恢復社會經濟。這種主張的實行,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