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課程標準】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重點難點】
重點:近代以來我國在社會生活和習俗領域的變化
難點:影響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方法點撥】
1.運用歸納法,從衣食住社會風俗方面歸納近現代中國人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并形成階段性特征的認識。如,概括近現代中國百姓婚俗的變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社會現象,要學會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通過對本科內容的學習,要能夠認識到飲食結構的變化對人們交往方式的影響。
3.注意對比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的意義。
4. 學習本課可結合初中教材中有關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化的知識理解本課的相關內容。認識到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國的社會風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響;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中國的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重大歷史事件大大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理解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深刻反映出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知識結構】
衣:中山裝、西裝、旗袍、學生裝、裙子與粗布大衫并行
食:出現西餐館、面包房、咖啡店
住:歐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出現
“斷發易服”“廢止纏足”
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社交禮儀逐漸平等化
“食”:建國初對糧食等實行統購統銷,憑票計劃供應,后實行“菜籃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