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西方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結合教材可知,d項說法出現在封建社會,不具有中西文化碰撞的色彩。
3.上海是近代人們生活習俗變化最大的地方,這主要是因為上海( )
a.經濟發達 b.交通便利 c.開放早,受外國影響大 d.人才集中
答案:c
解析:上海是近代以來最早開放的地區,也是各種經濟成分、思想潮流和政治勢力集中的地區,因此生活習俗變化最大。
4.以下是《申報•自由女子之新婚談》中一段關于“文明婚禮”的描述:“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錦衣繡裙、紅鞋綠襪一律不用;昂然登輿,香花簇擁,四無障礙,無須偽啼假哭,扶持背負;宣讀婚約,互換戒指,才一鞠躬,即攜手而歸,無儐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出現這樣婚禮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西方思想的傳播 b.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
c.中國封建制度的結束 d.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
答案:c
解析:本段材料介紹的是近代社會的婚姻風俗的變化。a、b、d三項都是變化的原因,而封建制度的結束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因此不是原因。
5.讀下列廣告:“女學生周某某,現年28歲,------畢業于美國女子大學。現執教于京師某女子學校。------自懸牌之日起,至民國8年1月止,某男如有與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資產者,每日午后至6時,為會談期。”對此材料評論正確的有( )
①其背景為辛亥革命后,臨時政府主張婚姻自由 ②反映當時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這一現象多出現于中國的大中城市 ④體現了西方近代進步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題以廣告形式體現中國近代城市婚姻習俗的變遷。通過結合教材和材料內容中關鍵信息可知,這種現象發生在辛亥革命后,且此女子在美國學習期間受進步思想影響,回國后又在京師工作,因此,上述四選項均正確。
6.“肥料袋做褲,省錢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這首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謠揭示了當時部分中國人的服飾形象。浸透汗水、打著補丁的咔嘰布工裝,斜紋布軍裝,洗得發白的中山裝,共同引領著七十年代樸素、單調的服裝潮流。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當時商品供應匱乏,穿衣還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 ②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 ③人們不喜歡穿著打扮 ④受民國時期服飾的影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人們的服飾習慣具有強烈的民族傳承性,但更重要的是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從這個角度出發,①②選項符合題意,③選項違背了正常的心理,④對當時服飾的影響并不大因此答案為c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