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衣”:從灰藍色調為主導顏色五彩繽紛,款式多樣
“住”:從住房緊張到推行“安居工程”、城鄉住房質量提高
①20世紀50---70年代崇尚勤儉節約、無私奉獻
②休閑娛樂方式多樣化,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
【知識梳理】
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
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多① 。
⑵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② 建廠、開店、辦銀行,西方文化逐步③ 到國民生活中。
〖解讀〗社會生活變遷主要發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首先,是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學東漸”的影響較早,也較為深入。其次,這些地區在歷史上商品經濟就比較繁榮,人民的思想比較開放,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比較小,而封建統治較為薄弱。第三,這些地方成為人員混雜,流動性特別強的地區。家族、宗族的血緣關系受到嚴重沖擊,個性比較自由。
2.城市社會生活狀況的變化
⑴衣著:“洋布”“洋裝”逐漸進入④ 的生活中。
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提倡⑤ 裝。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服裝更是⑥ ,西服、大衫、旗袍、學生裝、歐洲風格的裙子同時盛行于大城市中。
〖解讀〗
a.服飾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現形式。服飾的變化反映出近代中國思想觀念和社會風尚的變化。
b.中山裝: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服裝。中山裝上衣五個扣代表中國五大民族,袖口三個扣代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上衣四個兜代表東南西北全國的統一。中山裝因其特有的政治含義很快被中國隊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接受并迅速推廣開來。
【填空答案】①沿襲傳統;②通商口岸;③滲透;④中國城市百姓;⑤中山;⑥五花八門。
⑵飲食:一些大城市出現① 等。② 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
⑶居住:一些官員和商人也建起③ 或④ 的豪宅。
⑷風俗習慣: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主張⑤“ ”⑥“ ”,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斷發易服”具有了⑦ 的色彩。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喪儀式由煩瑣愚昧改為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