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解讀〗如何理解剪辮子、不纏足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由于清政府入關后強迫漢人改變發型,帶有嚴重的民族壓迫色彩;婦女纏足也是在封建男權社會形成的畸形的審美標準,因此剪辮子、不纏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爭,就是進步是歷史現象。
3.農村社會生活狀況:廣大農村仍然處于⑨ 、 的狀態,農民過著貧窮的生活。⑩ 在農村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
〖解讀〗農村各種習俗變化很小的原因:a. 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的封閉、落后狀態和保守的觀念,使城市與農村的聯系少,交流少,而與外國的聯系就幾乎為零。b. 長期以來形成的封建傳統觀念堅如磐石,嚴重束縛了中國農民的思想意識。
【填空答案】①西餐館;②吃西餐;③歐式洋房;④中西合璧;⑤斷發易服;⑥廢止纏足;⑦反清革命;⑧簡約文明;⑨落后、封閉;⑩傳統的風俗習慣。
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
1.改革開放前
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⑵20世紀50----70年代,① 、 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人們衣著樸素、食物比較簡單,城市住房總體看② ,許多生活必需品要③ 計劃供應。
2.改革開放以來
⑴物質生活:1987年,中國人民已經基本上解決了④ 。為了進一步提高飲食水平,政府倡導⑤“ ”工程。中國人的著裝也從單一的款式走向⑥ 化。為改善人民的住房狀況,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⑦“ ”工程。
〖解讀〗菜籃子工程:是指政府為解決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費所采取的改進副食品產供銷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籃子工程” 范圍的副食品品種大致有五類:如肉豬、禽蛋、蔬菜、水產品、奶牛等。
⑵風俗習慣:實行雙休日后,⑧ 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⑨ 、 、 的社會風尚也在逐步形成。
【填空答案】①勤儉節約、無私奉獻;②比較擁擠;③憑票證;④溫飽問題;⑤菜籃子;⑥多樣化;⑦安居工程;⑧休閑娛樂;⑨注重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
【重難解析】
1.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習俗的演變及原因、特點。
⑴演變
物質生活方面:
①環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礎設施發生變化;
②服飾——斷發易服;
男子:長袍馬褂—西服禮服—中山裝—列寧裝(干部裝)—休閑服
女子:旗裝—旗袍—連衣裙
③飲食——西式餐飲出現并逐步為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斷增加
社會風俗方面:
①婦女解放——廢止纏足、倡導婚姻自由
②婚喪禮儀——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