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了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三、學情分析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
2.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歷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幫助思考。
3.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境,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五、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材料:
好了歌
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專權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權在握享樂好,若無智慧命也了
說一說皇帝愁什么?該詩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學生:思考并回答
老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中的矛盾:中央集權存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君主專制
存在君權和相權的矛盾
新課講授
一、中央集權發展——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一)漢朝:
向學生展示西漢前期形式地圖
學生:1、漢初實行 郡國并行 制;王國日 強 ,中央集權削弱。
老師: 漢代地方政權組織。漢初,郡和王國同為地方高級行政區劃,郡直隸中央,王國由分封的諸王統治,實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國并行制。漢初建立了許多諸侯王國,本來的目的是拱衛中央,加強中央集權,但后來的發展卻適得其反。諸侯王依恃其政治、經濟、軍事勢力與中央對抗,并進而覬覦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對中央的嚴重威脅。吳楚七國之亂以后,漢中央為了削弱諸侯王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諸侯王不復治國,而由中央置國相以治民,職如太守;后又令諸侯王僅衣食封國的租稅,王國實際上和郡無異。隋以后,廢國存郡,雖封王帶有郡縣名號,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師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經濟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