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為北宋埋下了 的禍根
老師: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核心是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權、司法權。特點是“分化事權”“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內外相制”。主要表現在軍事上“三衙”的互不統屬和“三衙”與樞密院的相互壓牽制;中央機構中設樞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政權,后來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地方上知州與通判相互牽制等。一方面,達到了“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卻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
; (四)元朝:
向學生展示元朝地圖及材料
材料 元朝大政委于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里,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元史•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學生看后歸納得出:
①元朝的行政區劃: 河北 、 山西 、 山東 由中央直轄
邊遠民族地區設 宣慰司 進行管理
其余地區設:省、路、府、州、縣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中央官制演變
老師: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皇帝個人專制獨斷,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帶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讓學生閱讀教材,老師幻燈片提供相關的示意圖歸納從秦到元時期,君主專制的演進過程。通過引導學生歸納知識的條理性,形成相對系統的知識體系。
(1)西漢漢武帝時期,重用身邊的人擔任尚書令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又稱內外朝制度)。
(2)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強化了皇權。
(3)宋初,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為了制約宰相,后又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宰相的財權,削弱相權,強化了皇權。
(4)元朝設立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機關,中書省的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讓學生看課本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標準 方式
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唐
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究,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客觀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舉制選拔人才,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素質,加強中央集權的積極作用,還要這是統治者為了加強專制統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嚴重的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體現出來的是消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