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精選6篇)
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距今
時間
(年)
發現
地點
所屬
時代
生產
工具
經濟
狀況
社會生活
狀況
社會組織
特點
歷史
地位
原
始
社
會
原
始
人
群
元謀人
170萬
云南
舊
石
器
時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為止
發現的我
國最早人
類
北京人
70~
20萬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簡單語言
集體勞動、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類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頂洞人
1萬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針將
獸皮縫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緣組成固定集團、集體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開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陜西
西安
新
石
器
時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織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榮時期婦人居主導地位共同勞動、消費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黃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結構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長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東
泰安
陶器、玉器
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
階級產生
父系氏族
公社時期
在黃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會
開始解體
原始
社會
解體
黃帝、炎帝、堯、舜、禹
4千
黃河
流域
部落聯盟
及其戰爭
大禹治水
禪讓制度階級社會逐漸形成
原始社會
向奴隸社
會的過渡
教學建議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現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現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現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現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現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到處都有發現,迄今總計在6000 處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名。時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為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共發現遺址1000余處。重點發掘的有:陜西的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等十余處。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紅陶為主,房屋遺址發現400多處,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營造等。仰韶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作采集和漁獵,一般認為具早、中期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晚期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蘇秉琦:《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也有稱為金石并用時代的。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命名。龍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分布在山東境內,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等地區,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陜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涇河、渭河流域,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某些遺址發現了銅器。揭開了青銅文比的序幕。
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距今
時間
(年)
發現
地點
所屬
時代
生產
工具
經濟
狀況
社會生活
狀況
社會組織
特點
歷史
地位
原
始
社
會
原
始
人
群
元謀人
170萬
云南
舊
石
器
時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為止
發現的我
國最早人
類
北京人
70~
20萬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簡單語言
集體勞動、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類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頂洞人
1萬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針將
獸皮縫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緣組成固定集團、集體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開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陜西
西安
新
石
器
時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織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榮時期婦人居主導地位共同勞動、消費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黃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結構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長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東
泰安
陶器、玉器
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
階級產生
父系氏族
公社時期
在黃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會
開始解體
原始
社會
解體
黃帝、炎帝、堯、舜、禹
4千
黃河
流域
部落聯盟
及其戰爭
大禹治水
禪讓制度階級社會逐漸形成
原始社會
向奴隸社
會的過渡
教學建議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現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現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現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現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現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到處都有發現,迄今總計在6000 處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名。時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為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共發現遺址1000余處。重點發掘的有:陜西的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等十余處。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紅陶為主,房屋遺址發現400多處,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營造等。仰韶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作采集和漁獵,一般認為具早、中期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晚期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蘇秉琦:《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也有稱為金石并用時代的。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命名。龍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分布在山東境內,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等地區,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陜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涇河、渭河流域,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某些遺址發現了銅器。揭開了青銅文比的序幕。
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距今
時間
(年)
發現
地點
所屬
時代
生產
工具
經濟
狀況
社會生活
狀況
社會組織
特點
歷史
地位
原
始
社
會
原
始
人
群
元謀人
170萬
云南
舊
石
器
時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為止
發現的我
國最早人
類
北京人
70~
20萬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簡單語言
集體勞動、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類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頂洞人
1萬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針將
獸皮縫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緣組成固定集團、集體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開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陜西
西安
新
石
器
時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織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榮時期婦人居主導地位共同勞動、消費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黃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結構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長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東
泰安
陶器、玉器
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
階級產生
父系氏族
公社時期
在黃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會
開始解體
原始
社會
解體
黃帝、炎帝、堯、舜、禹
4千
黃河
流域
部落聯盟
及其戰爭
大禹治水
禪讓制度階級社會逐漸形成
原始社會
向奴隸社
會的過渡
教學建議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現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現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現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現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現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到處都有發現,迄今總計在6000 處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名。時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為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共發現遺址1000余處。重點發掘的有:陜西的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等十余處。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紅陶為主,房屋遺址發現400多處,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營造等。仰韶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作采集和漁獵,一般認為具早、中期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晚期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蘇秉琦:《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也有稱為金石并用時代的。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命名。龍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分布在山東境內,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等地區,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陜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涇河、渭河流域,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某些遺址發現了銅器。揭開了青銅文比的序幕。
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 篇4
高三歷史:1.1復習教案(舊人教版)
一、我國早期的人類
1、元謀人:在云南發現,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們已知的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2、藍田人:距今約80 萬年,是在陜西出土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
(1)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2)時間:70--20萬年前
(3)模樣:與現代人不完全一樣
a、頭部:殘留猿類特征
b 、雙手和上肢:由于勞動,發展最快。
北京人的體質特征,說明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4)生產和生活:
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能夠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b、使用天然火
c、由于生產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條件惡劣,為了生存(直接目標),他們過著群居生活(實質是早期人類社會)
d、使用簡單語言
二、氏族公社時期
1、山頂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開始:
(1)時間:18000前
(2)地點:龍骨山山頂洞穴
(3)模樣:同現代人大體一樣
(4)生產和生活:
a開始采用磨制和鉆孔技術制造石器、骨器
b制造骨針,縫制獸皮衣服
c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親屬世系關系分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
(1)半坡氏族:
b、地點:西安半坡村
c、時間:五六千年前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稱新石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
d、生產和生活 原始農業:種植粟(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栗的國家)、蔬菜 和麻
飼養家畜和家禽
原始手工業:用麻線織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
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區、公共活動場所、公共墓地和窯場組成村落
原始文字:半坡陶缽口沿上有符號二三十種
2 地位:是黃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個典型
(2)河姆渡氏族
a、地點:浙江佘姚河姆渡
b、時間:60xx年
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c生產和生活 原始農業: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
飼養豬、狗、水牛
建木結構房屋過定居生活(前提:原始農業發展)
c、 地位:長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個典型
(3)母系氏族公社結束:大汶口文化早期
(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
① 婦女起主導作用(因為婦女是當時生產和生活的組織者)
②按母系血統確定親屬關系
③沒有貴踐、貧富、階級
④生產和生活資料歸氏族公社所有
⑤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根本原因:生產力低下)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中晚期距今約四五千年,處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母系向父系過渡實質是親屬關系的的變化,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提高)
(2)晚期:由于生產力發展(根本原因),產品有了剩余,私有財產出現,發生貧富分化(隨葬品的多少是判斷貧富分化的主要依據),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階級。
三、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1、黃帝和華夏族:約四千年前,黃河流域部落首領黃帝打敗南方的 部落和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黃炎部落結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干(實質是原始社會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4、堯舜禹的"禪讓":
(1)稱謂:三人都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繼黃帝之后黃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聯盟首領
(2)"禪讓":實質是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傳說堯年老后召開部落盟會議(當時的最高權力機關)并傳位給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后也以同樣辦法傳位給治水(黃河)有功的禹(成功關鍵:疏導法符合實情)
(2)堯舜禹時期特征:我國原始社會正向奴隸社會過渡(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歷史的重大進步)
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距今
時間
(年)
發現
地點
所屬
時代
生產
工具
經濟
狀況
社會生活
狀況
社會組織
特點
歷史
地位
原
始
社
會
原
始
人
群
元謀人
170萬
云南
舊
石
器
時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為止
發現的我
國最早人
類
北京人
70~
20萬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簡單語言
集體勞動、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類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頂洞人
1萬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針將
獸皮縫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緣組成固定集團、集體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開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陜西
西安
新
石
器
時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織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榮時期婦人居主導地位共同勞動、消費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黃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結構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長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東
泰安
陶器、玉器
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
階級產生
父系氏族
公社時期
在黃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會
開始解體
原始
社會
解體
黃帝、炎帝、堯、舜、禹
4千
黃河
流域
部落聯盟
及其戰爭
大禹治水
禪讓制度階級社會逐漸形成
原始社會
向奴隸社
會的過渡
教學建議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現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現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現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現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現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到處都有發現,迄今總計在6000 處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名。時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為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共發現遺址1000余處。重點發掘的有:陜西的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等十余處。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紅陶為主,房屋遺址發現400多處,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營造等。仰韶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作采集和漁獵,一般認為具早、中期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晚期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蘇秉琦:《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也有稱為金石并用時代的。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命名。龍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分布在山東境內,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等地區,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陜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涇河、渭河流域,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某些遺址發現了銅器。揭開了青銅文比的序幕。
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距今
時間
(年)
發現
地點
所屬
時代
生產
工具
經濟
狀況
社會生活
狀況
社會組織
特點
歷史
地位
原
始
社
會
原
始
人
群
元謀人
170萬
云南
舊
石
器
時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為止
發現的我
國最早人
類
北京人
70~
20萬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簡單語言
集體勞動、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類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頂洞人
1萬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針將
獸皮縫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緣組成固定集團、集體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開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陜西
西安
新
石
器
時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織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榮時期婦人居主導地位共同勞動、消費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黃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結構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長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東
泰安
陶器、玉器
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
階級產生
父系氏族
公社時期
在黃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會
開始解體
原始
社會
解體
黃帝、炎帝、堯、舜、禹
4千
黃河
流域
部落聯盟
及其戰爭
大禹治水
禪讓制度階級社會逐漸形成
原始社會
向奴隸社
會的過渡
教學建議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現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現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現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現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現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到處都有發現,迄今總計在6000 處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名。時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為以渭、汾、洛等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共發現遺址1000余處。重點發掘的有:陜西的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等十余處。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紅陶為主,房屋遺址發現400多處,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營造等。仰韶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作采集和漁獵,一般認為具早、中期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晚期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蘇秉琦:《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也有稱為金石并用時代的。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命名。龍山文化內涵豐富,主要分布在山東境內,時間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等地區,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陜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涇河、渭河流域,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某些遺址發現了銅器。揭開了青銅文比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