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精選4篇)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發布時間:2022-12-30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精選4篇)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篇1

  【課程標準】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簡述蘇聯的工業化之路,分析蘇聯工業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探討蘇聯農業全盤集體化的得失。

  歸納斯大林模式的特點,簡要評價斯大林模式。

  過程與方法:

  聯系中國農業合作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史實,比較中蘇兩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異同點。

  圍繞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點、作用、嚴重的弊端以及影響等展開討論,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失誤的分析,認識到搞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堅定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通過對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討,總結歷史經驗,借鑒歷史教訓,樹立改革和創新意識。

  【重難點突破】

  重點: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

  難點:對“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1924年1月,列寧逝世后,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農業集體化運動的經濟建設路線,開展了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工業強國。但是,蘇聯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本身的嚴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成為后來蘇東劇變的歷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又稱斯大林體制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是指蘇聯在20世紀20-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政治經濟體制。(特點: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過程:是在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國主義包圍和威脅,內部存在落后的經濟文化條件下形成的;它是同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基本適應的;也與斯大林個人因素有關。

  一、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

  ◆思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是按什么途徑進行?為什么?

  先發展輕工業,后發展重工業。

  輕工業需要的投資少,資本周轉快,獲得利潤也較容易。可以為重工業進行必要的資金積累和技術準備。

  1.背景

  蘇聯建立。1922、12          列寧逝世。  1924、1

  必要性(目的):為了加強國防力量維護民族獨立,

  為了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2.方針提出:1925年12月,聯共(布)十四大

  3.過程

  “一五”(1928—1932)由一個農業國→農業工業國

  (三個五年計劃) “二五”(1933—1937)實現工業化,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衛國戰爭爆發中斷

  4.結果: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確立。

  ◆蘇聯的工業化是怎樣取得巨大成就的呢?(與此同時,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如何?兩者比較說明了什么問題?)

  原因:蘇聯政府對重工業的高度重視和巨額投資;高積累政策;農民的貢獻;蘇聯人民的建設熱情和奉獻精神。

  ◆蘇聯的工業化有何弊病?

  農、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農業全盤集體化

  1.背景;落后的小農經濟難以適應工業化的迅速發展。

  目的;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根本)

  2.方針提出:1927年,聯共(布)xx大

  3.進程:1929年底  開始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頓、發展

  1932年     富農被作為一個階級消滅

  1937年    農業集體化完成

  4.特點:大規模、群眾性;出現了一些過火行為。

  5.評價

  積極:① 是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一次嘗試,促進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②也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道路。

  消極:①與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不相適應,挫傷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后;(聯系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話)

  ②從長遠看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減少了32%,馬減少了13%,豬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意為“鋼鐵般的人”,他出生與格魯吉亞一個鞋匠家庭。20歲時候,就成為了一位職業革命家。19xx年,他第一次見到列寧,從此成為了列寧的支持者。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標志:1936年,蘇聯通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社會主義基本建成。

  2.特征;經濟:高度集中,指令性計劃,“計劃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集權; 大清洗運動。

  思想文化:個人崇拜成為社會風潮,思想學術行政干預。

  3.評價

  (1)一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從長遠看,影響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也使經濟發展失去活力;

  (2)保證了黨的領導,維系了政局的穩定,但缺乏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系,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小結: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蘇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它在初期和戰爭時期曾發揮了巨大作用,使蘇聯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是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新,對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形成了足以同資本主義相抗衡的社會主義陣營。但是,它沒有解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經濟運行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違背了列寧關于把文化經濟建設當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爭放在第一位。它忽視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嚴重地阻礙了蘇聯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提高,影響了社會制度優越性的發揮。二戰后,東歐和中國照搬蘇聯模式,致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為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大清洗”

  導火索——基洛夫被暗殺

  大清洗是從斯大林一件小小的禮儀失崇開始的。1934年1月召開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按規定對總書記斯大林的鼓掌可達10分鐘,對其他政治局委員鼓掌不能超過2分鐘,可是政治局委員兼列寧格勒州書記基洛夫出現時,鼓掌長達10分鐘之久。選舉總書記時基洛夫得的票數超過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擔任此職,斯大林才得以連任。大禍隨之臨頭,基洛夫在散步時莫名其妙被人槍殺了,此后,參與該案偵察工作和見證的人不是死于車禍就是永久失蹤。由此開始,和斯大林意見不一致的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也被指控為犯有謀殺罪和叛國罪而被害。接著,內務部的部長們和主要局長被殺,參加十七次代表大會的1966人中被捕、被殺的有1108人,大會選出的139名中央委員有近80人被捕、被殺。在軍隊中,大約有2萬名軍官遭到清洗,全軍5名元帥中有3名被殺害,10多位副國防人民委員中,無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團軍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同時,在經濟建設部門,大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干部被清洗,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正常進行。1939年,大清洗運動才逐漸平息。

  各州、市都進行類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權和官僚主義,提出不同意見的人視為政敵加以逮捕或消滅肉體。在斯大林時代有多萬人遭到殺戮,這個駭人聽聞的數字已占當時蘇聯人口近1/9。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篇2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及經驗教訓,破除權威迷信、尊重客觀規律。

  重點難點:重點——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難點——對斯大林模式基本特點及其成因的認識。

  教學方法:資料收集與整理;歷史論文、習作與答辯。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進入斯大林執政時期。新經濟政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逐漸形成。斯大林模式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自身存的很多弊端和缺陷也使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

  專題七第2課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一.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

  5.蘇聯工業化建設的強大推動力:蘇聯人民飽滿的愛國熱情(為了國家、苦了自己)。

  6.蘇聯工業化的成就(1928—1932,1933—1937,提前完成兩個五年計劃)

  (1)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建成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工廠,擁有了自己的航空工業和各種化學工業。

  (2)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已經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7.蘇聯工業化的問題:(1)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后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2)農民為工業化付出的代價過大(見課本p137右下角“資料卡片”)。

  蘇聯工業化的過程(三個五年計劃):“一五”(1928—1932)使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變為農業工業國;“二五”(1933—1937)實現工業化,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1937—1941)因衛國戰爭(蘇德戰爭)爆發中斷。

  蘇聯的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蘇聯政府對重工業的高度重視和巨額投資;高積累政策;農民的貢獻;蘇聯人民的建設熱情和奉獻精神。

  二.農業全盤集體化

  1.蘇聯農業集體化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蘇俄的農業仍然停留于個體小生產水平。(2)農業生產越來越不能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甚至出現了糧食收購危機。

  2.農業集體化方針的提出:1927年聯共(布)xx大提出農業逐步集體化的方針。

  3.農業集體化的目的:克服糧食危機,保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4.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特點:(1)大規模、群眾性的運動。(2)搶時間、爭速度。(3)行政手段、強迫命令。

  5.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成就:(1)到1937年,蘇聯集體農莊的農戶總數和耕地面積都占全國的90%以上。(2)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3)隨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高漲,蘇聯開始了消滅富農階級的斗爭,富農作為一個階級基本被消滅。

  6.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問題:(1)地位問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主要是為了配合國家的工業化,不可能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2)利益問題:農業集體化違背了農民自愿和逐步改造的原則,損害了千百萬農牧民的經濟利益,農牧業生產長期停滯,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進程:(1)1929年底,開始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掀起高潮。(2)1930年,暫時整頓后又迅速發展。(3)1932年,富農被作為一個階級消滅。(4)1937年,農業集體化完成。

  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評價

  積極:① 是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一次嘗試,促進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②也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道路。

  消極:①與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不相適應,挫傷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落后(聯系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話)。②從長遠看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1)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改變了蘇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2)1936年,蘇聯通過《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社會主義已經基本建成,這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點(或主要表現)

  (1)經濟方面(計劃、片面、包辦)

  ①它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它排斥市場調節,由國家占有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并通過指令性計劃對經濟進行直接管理(“計劃就是法令”)。②為了實現趕超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在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將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擺在了首位。③這種模式存在明顯弊端:長期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嚴重影響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樣樣管、統統包的指令性計劃,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

  (2)政治方面(集權、破壞)

  ①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于黨,最高蘇維埃成為只是負責通過黨中央指示的表決機器,被稱為“橡皮圖章”。②黨的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黨中央的權力又高度集中于總書記斯大林手中。③(大清洗運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維系了政治的穩定。

  (3)思想文化方面(崇拜、干預)

  ①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彌漫于蘇聯黨內外,并迅速發展為一股社會風潮。②蘇聯采取行政干預的手段對學術文化領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③“偉大領袖”一人的思維代表了全黨和全國人民思維,文化創造力受到極大的壓制。

  3.對斯大林模式的辯證評價或認識(濃縮自教參p275—276的評價)[來源:高考資源網]

  (1)積極: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特定歷史條件產物;戰爭取勝戰后恢復;落后國家現代啟發。

  (2)消極:經濟體制不合規律;干部官僚脫離群眾;個人崇拜風氣盛行;階級斗爭政治高壓;教條主義思想僵化。

  斯大林模式:又稱斯大林體制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是指蘇聯在20世紀20-5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政治經濟體制。(特點: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過程:是在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國主義包圍和威脅,內部存在落后的經濟文化條件下形成的;它是同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基本適應的;也與斯大林個人因素有關。

  斯大林:意為“鋼鐵般的人”,他出生與格魯吉亞一個鞋匠家庭,父親經常酗酒打母親(留陰影)。20歲時候,就成為了一位職業革命家。19xx年,他第一次見到列寧,從此成為了列寧的支持者。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分領域對斯大林模式進行評價

  (1)經濟上:一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從長遠看,影響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也使經濟發展失去活力。

  (2)政治上:保證了黨的領導,維系了政局的穩定,但缺乏社會主義民主法制。

  (3)文化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系,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學案部分

  第22課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基礎導學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前提——“兩化”的進行

  1.社會主義工業化

  (1)背景

  ①1924年列寧逝世,斯大林成為主要領導人。

  ②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后,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

  ③斯大林時期,蘇聯仍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威脅。

  (2)方針、特點及過程

  ①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

  ②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國力量積累資金。

  ③過程:1926~1928年,主要對原有工業企業進行改建擴建;從1928年起,開始了有計劃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建設。

  (3)影響:工業化建設取得重要成就,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但也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后的不合理經濟結構。

  2.農業全盤集體化

  (1)背景

  ①為了引導農業小生產者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提出了農業逐步集體化的方針。

  ②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糧食需求的日益增長,為了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斯大林決定通過農業全盤集體化來克服糧食危機。

  (2)農業集體化的實施

  ①從1929年起,全國各地的集體化運動一哄而起,強迫命令的一些過火行為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

  ②1930年,經過斯大林的整頓,農業集體化運動又發展起來。到1937年,農業集體化完成。

  (3)影響

  ①積極: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解決工業化建設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創造了有利條件。

  ②消極:農業集體化沒有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引起了農民的不滿;開展了對富農的斗爭,消滅了富農階級。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標志、內容和影響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制定

  (1)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改變了蘇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2)1936年,蘇聯通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蘇聯的社會主義已經基本建成,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內容

  (1)經濟方面

  ①特點: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國家對經濟采取指令性計劃管理,排斥市場調節;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

  ②評價

  積極: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推動了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消極: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長期片面發展重工業,影響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活力。

  (2)政治方面

  ①特點: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

  ②影響:保證了黨對新生政權的領導,維系了政局;但容易導致個人獨裁,破壞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方面

  ①特點:個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處理思想問題和學術問題。

  ②影響: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制,能夠統一全國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問題研討

  1.斯大林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是什么?

  (1)蘇聯剛剛建立,工業基礎薄弱。

  (2)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后,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設備的國家。

  (3)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后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2.蘇聯工業化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在重點與手段上有何不同?

  (1)重點: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部門開始的。

  (2)手段:蘇聯的工業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證高積累多投資,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建設資金是靠殖民掠奪、向外國借債等手段籌集的。

  知識網絡

  互動探究

  問題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目的是使國家富強,在軍事上和工業上自給自足。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是計劃的核心。在沒有外國貸款的情況下進行工業化,農業部門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集體化使大規模的農莊代替了以往的小塊田地,這就使資本(機器、拖拉機等)應用于土地成為可能,這有利于提高人均產量。集體化又使上級機關更容易通過管理手段來控制集體農莊的剩余產品。

  ——據(美)帕爾默、科爾頓《世界近現代史》

  材料二 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的狀況下啟動的,落后的傳統農業對工業化造成極大制約,這種制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供給短缺的制約和農村市場需求不足的制約兩種形式。因此隨著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全面推行,對農業發展的要求就變得十分強烈。

  ——據孫代堯《20世紀50年代中國急速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工業化背景分析》

  請回答:

  (1)1928年后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2)從工業與農業關系的角度,評價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經濟體制。

  (3)新中國“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在農業方面開展了哪些運動?

  (4)1978年后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對斯大林經濟體制有何突破?

  點撥

  本題以農業為突破口,對中蘇兩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比較,側重考查兩國農業政策的不同,即說明中國農業政策對蘇聯模式的突破。(1)問可從材料一歸納蘇聯農業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2)問應注意從工農關系的角度一分為二地評價;(3)(4)問應注意題干中的時間限制。

  答案

  (1)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為了滿足國內工業化的需要。

  (2)短期內使蘇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但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對工業的發展也不利;造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3)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4)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改變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農業和工業協調發展;兼顧了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練案部分

  選擇題

  3.“誰不加入集體農莊,誰就是蘇維埃政權的敵人”的口號的出現,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

  a.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出現了過激現象     b.確立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水平還有距離

  c.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的積極性很高漲         d.蘇聯搞農業集體化運動時機還不成熟

  4.右圖為1937年創作的蘇聯雕塑《工人和集體農莊女莊員》,根據這一雕塑創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得出的信息不會有       (  )

  a.二五計劃完成       

  b.基本實現國家工業化

  c.工農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

  d.農業集體化已經實現

  5.據史料記載:某一時期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是1盧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價也是1盧布,而在萬里之外的海參崴的售價仍是1盧布。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蘇聯(俄)實行     (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計劃經濟體制        d.市場經濟體制

  6.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領導人曾在一次演講時強調:“已經是布爾什維克自己成為專家的時候了……技術決定一切。”這主要是著眼于(  )  

  a.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施新經濟政策  c.發展農業集體經濟   d.進行工業化建設

  7.20世紀30年代,蘇聯經濟發展“一枝獨秀”,引起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一名美國記者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的通。”當時美國采取的措施是  (  )

  a.推進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b.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經濟建設中

  c.通過國家力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宏觀調控       d.實行計劃經濟,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8.列寧在1922年紀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會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業的豐收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的情況良好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復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會滅亡而不成其為獨立國家。”到20世紀30年代,蘇聯迅速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現代化,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                     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c.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d.農業集體化運動

  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論述蘇聯的工業化時說:“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通常是從輕工業開始。由于輕工業同重工業比較起來,需要的投資少,資本周轉快,獲得利潤也較容易,所以在那里,輕工業成為工業化的頭一個對象。只有經過一個長時期,輕工業積累了利潤并集中于銀行,才輪到重工業,積累才開始逐漸轉到重工業中去,造成重工業發展的條件。但這是一個需要數十年之久的長期過程……共產黨當然不能走這條路。黨知道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發展重工業,如果這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

  ——引自《斯大林選集》下卷

  材料二 毛澤東評論蘇聯的工業化時說“蘇聯片面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造成市場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                      ——《毛澤東選集》

  材料三 歷史學家評論蘇聯的工業化說:“斯大林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早就提出過‘工業是主導,農業是基礎’,‘要發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的重要論斷。他在理論上一再反對把農業作為發展工業的‘殖民地’,但實際上是把農業作殖民地了。蘇聯工業化開始時,農民不但要交納直接稅和間接稅,還得通過低價出售農產品和高價買進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的辦法,使資金從農業流向工業。例如,1936年蘇聯政府從一個地區收的稞麥,每公斤付給農民13盧布;而政府出售給面粉廠時,則作價93盧布。國家售價比購價高出5~6倍,結果使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破壞。在蘇聯工業化短短的十年內,曾發生兩次較大的農業危機,餓死了1000萬人。”

  ——引自《斯大林時期蘇聯工業化的理論和實踐》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分析,工業化通常應按什么途徑進行?為什么?

  (2)結合史實說明,蘇聯采取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途徑的理由和依據。

  (3)蘇聯工業化所采取的途徑造成了什么問題?我們從中可吸取什么教訓?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篇3

  高一年級歷史學科必修ⅱ教學案

  專題七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課程標準】

  1.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教學要求】

  1.列舉“斯大林模式” 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2.認識“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知識梳理】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過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1、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

  (1)背景:①1924年月列寧逝世,斯大林成為蘇聯的主要領導人。②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后,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③為了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包圍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2)方針的確定: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1926年起,蘇聯進入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

  (3)過程:①1926—1928年主要是改建、擴建和新建。②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新經濟政策被取消。到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③從1933年起,開始實行第二個五年計劃,于1937年提前完成。④到1937年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

  (4)結果:①到1937年實現了工業化,蘇聯不再是一個依賴西方的農業國,而是世界工業強國;②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③國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④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5)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

  2、農業全盤集體化

  (1)背景:十月革命后,蘇俄的農業是一個落后的個體小生產農業;為了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斯大林決定通過農業全盤集體化來克服糧食危機。

  (2)方針的確定:1927年聯共(布)xx大提出了農業逐步集體化方針。

  (3)過程:從1929年下半年起,一場大規模的、群眾性的集體化運動開始了。

  (4)結果:1937年,農業集體化完成。

  (5)評價:一方面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它主要是為了配合工業化,沒有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農民的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損害。

  二、斯大林模式

  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指蘇聯在20世紀20—30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

  2、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通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蘇聯的社會主義已經基本形成了。

  3、主要表現及影響

  (1)經濟方面:

  a、表現: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它排斥市場調節,由國家占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通過指令性計劃對經濟進行直接管理,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

  b、影響:①積極:斯大林模式使蘇聯能夠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刻不容緩的難題,一度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②消極: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存在明顯的弊端,長期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嚴重影響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樣樣管、統統包的指令性計劃,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了動力。

  (2)政治方面:www.

  a、表現:權力高度集中。

  b、影響:①積極:保證了黨對新生政權的領導,一定程度上維系了政局的穩定。

  ②消極:開展大清洗運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合作探究】

  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2、從實際出發,保證農、輕、重平衡發展。

  3、要注意計劃和市場相結合。

  4、要注意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本課測評】

  一、選擇題

  ( d )1. 有一段時期,明斯克生產的一粒紐扣在當地售價是1盧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價也是1盧布,而在萬里之外的海參崴售價仍是1盧布。這一時期應該是

  a.沙皇統治時期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

  c.新經濟政策時期     d.斯大林體制時期

  ( a )2.1931年初,蘇聯接受外國技術援助的項目已達124項,大部分是美、德兩國提供的,同年,蘇聯向外國購買的機器設備約占世界設備總出口量的1/3。當時蘇聯大量得到西方設備的有利外部條件是

  a.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b.西方放棄了對社會主義的敵視政策

  c.蘇聯制定社會主義工業化路線   d.西方國家普遍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 a )3.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辭職演講中說:“我們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氣、其他自然資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錯。我們的生活卻比發達國家差的多,越來越落在他們的后面。……”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與美國軍備競賽的拖累

  c.東歐劇變的影響        d.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

  ( a )4.蘇聯的工業化與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不同在于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優先發展輕工業  c.優先發展軍工業  d.優先實現農業機械

  ( c )5.1925年,蘇聯共產黨(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總路線是

  a.新經濟政策 b.戰時共產主義  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

  ( d )6.斯大林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列寧時期的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

  a.對工農聯盟和農業發展的認識    b.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認識

  c.對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認識      d.對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認識

  ( b )7.對蘇聯20世紀30年代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

  b.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c.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d.蘇聯進行的“大清洗”運動,破壞和踐踏了民主與法制

  ( d )8.導致蘇聯20世紀30年代“大清洗”運動的根本原因是

  a.個人崇拜風盛行                 b.國際反蘇勢力猖獗

  c.斯大林對階級斗爭的錯誤認識     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  a  )9.在中國歷史上,曾推動秦國走向強盛的重農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卻成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中外歷史上與此類似的經濟政策還包括:① 美國實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 列寧提出并實施的新經濟政策 ③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④ 中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c  )10. 1929年經濟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時,蘇聯

  a、在實施新經濟政策             b、在進行“二五計劃”建設

  c、在進行“一五計劃”建設       d、宣布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

  二、判斷題

  (a)11、斯大林模式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種模式,它形成于斯大林執政時期。

  (b)12、斯大林模式中經濟、政治與思想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三、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目的是使國家富強,在軍事上和工業上自給自足。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是計劃的核心。在沒有外國貸款的情況下進行工業化,農業部門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集體化使大規模的農莊代替了以往的小塊田地,這就使資本(機器、拖拉機等)應用于土地成為可能,這有利于提高人均產量。集體化又使上級機關更容易通過管理手段來控制集體農莊的剩余產品。          

  ——據(美)帕爾默、科爾頓《世界近現代史》

  材料二 中國的工業化是在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的狀況下啟動的,落后的傳統農業對工業化造成極大制約,這種制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供給短缺的制約和農村市場需求不足的制約兩種形式。因此隨著中國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全面推行,對農業發展的要求就變得十分強烈。       ——據孫代堯《20世紀50年代中國急速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工業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答: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為了滿足國內工業化的需要。

  (2)從工業與農業關系的角度,評價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經濟體制。

  答:短期內使蘇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但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對工業的發展也不利,造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3)新中國“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在農業方面開展了哪些運動?

  答: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4)1978年后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什么重大變化?對斯大林經濟體制有何突破?

  答: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農業和工業協調發展;兼顧了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的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史論共享】

  斯大林模式曾經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蘇聯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斯大林模式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高度集中也破壞民主集中制。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篇4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課標要求: 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經濟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領域的主要表現,全面評價其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圍繞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點、作用、嚴重的弊端及以影響等展開討論,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歷史問題。學會歸納斯大林模式的特點和評價斯大林模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失誤的分析,認識到搞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借鑒歷史教訓,樹立改革和創新意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斯大林時期的經濟建設情況和在經濟建設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

  難點: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正確地評價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從斯大林模式對東歐和中國經濟建設的影響,學會用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認識到各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進行經濟建設。

  教學建議:

  ①課前思考:什么叫“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有哪些優缺點?這種模式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斯大林模式的評價和認識:從積極的方面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種社會主義實踐形式的初步嘗試,它的形成,是一種歷史選擇,斯大林模式是社會主義在蘇聯特定歷史條件下發展的產物,有著歷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斯大林模式對保證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以及戰后經濟的迅速恢復和增強,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從消極的方面看,由于這種模式的經濟體制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不斷下降;黨的干部和機關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趨嚴重,越來越脫離群眾;最為嚴重的是斯大林在長達30年的執政時期,為維護他的社會主義模式,培植了一個比較牢固的“左”的、僵化的教條主義思想基礎,這為蘇聯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③培養探究學習能力的養成,撰寫一篇關于對斯大林模式評價和認識的小論文。可聯系斯大林模式對新中國建濟建設的影響去探討,如:斯大林模式產生的背景、特征、內容、作用、弊端以及對中國的影響等;題目自擬,字數1000字左右,在撰寫論文時,要求學生注明引文出處、資料來源、收集資料的方法等,以培育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避免學生大規模抄襲現象發生。

  ④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開一個以斯大林模式為題目的論文研討會,學生在研討會交流自己的論文,老師參與交流,以便能更深刻的理解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精選4篇) 相關內容:
  • 元朝的社會經濟和中外交往 教材教法(精選2篇)

    第十四課 地位分析元朝統一后,疆域遼闊,交通發達,社會秩序趨于安定,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統治者比較重視經濟的發展,元朝的社會經濟和海外貿易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 第三冊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則(精選2篇)

    科目思想政治題目第二課第一框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準則p19(章、節、頁)教學目的和要求①記住法律準則的特點。②掌握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寓意,即做任何事情要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并用以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

  • 第四冊依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精選3篇)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使學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識:法律規范作用的表現,法律規范和協調人際關系,我國法律在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危害。...

  • 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通用2篇)

    三、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及其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教學設計(通用2篇)

    示例1.導入的過程提問:十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設想一下當時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師小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年恢復和三年改造,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在實踐中探索建...

  •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精選2篇)

    第12課 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課程標準】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以我國過近代報刊、電影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精選2篇)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在本課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了使學生便于記憶和理解,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形象化的圖表進行講解。...

  •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選15篇)

    第10課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三大鄧小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教案(通用2篇)

    高一政治教學案2---21第八課: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溫故知新:XX年5月1日,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內容和作用,理解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意義。2、能力目標:通過本框知識的學習,提高閱讀理解、綜合分析和認識問題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 第一課 第三框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通用2篇)

    第三框題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教材分析] 講述繼奴隸社會之后的封建社會的生產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也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講封建社會的進步性及剝削關系。 首先指出,'封建社會的生產以農業為主,農民是生產者。...

  • 第一課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精選2篇)

    第二框 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教材分析]本框 講人類第一個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社會制度的特點。 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指出階級統治的出現。...

  •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通用2篇)

    第6課 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 學案 一.課前導學(一)認清目標 明確要求學習目標重點: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二)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 (預習時順帶把這些題給做了,...

  • 社會小教案(通用3篇)

    活動目標:1、理解兒歌的內容。2、鼓勵幼兒用兒歌表達自己的成長。3、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4、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 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精選3篇)

    課題執筆人羅石文編寫日期執行人執行日期三維教學 目標知道當代國際社會主要由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構成。了解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及其權利和義務。懂得國際組織的內容和作用。關注國際社會的發展,樹立做負責任大國的心態。...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丝瓜榴莲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小说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 91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涩涩 |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 拔插拔插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v | 色窝窝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超碰无码最新上传 | 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 av完全免费在线 | 涩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 | 九草在线视频 |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 | 99精品网站 |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 |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极品白嫩的小少妇 |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碰碰看 | 毛片a级片| 国产熟妇疯狂4P交在线播放 | 日本不卡网站 | 正在播放国产多P交换视频 亚洲欧美视频网站 | 欧美一级高潮片免费的 | 伊人嫩草久久欧美站 |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欧美一个色资源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 一本一道久久久久久久久 | 少妇高潮无套内谢麻豆传 | 日本老熟妇毛茸茸 | 麻豆国产丝袜白领秘书在线观看 | 日韩高清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