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教學案+試題試卷)
教案部分
課題名稱: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課本詳案)
教學目標: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及經驗教訓,破除權威迷信、尊重客觀規律。
重點難點:重點——斯大林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難點——對斯大林模式基本特點及其成因的認識。
教學方法:資料收集與整理;歷史論文、習作與答辯。
教學過程及板書要點:
新課引入: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進入斯大林執政時期。新經濟政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逐漸形成。斯大林模式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自身存的很多弊端和缺陷也使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
專題七第2課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一.斯大林的工業化之路——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
5.蘇聯工業化建設的強大推動力:蘇聯人民飽滿的愛國熱情(為了國家、苦了自己)。
6.蘇聯工業化的成就(1928—1932,1933—1937,提前完成兩個五年計劃)
(1)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建成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工廠,擁有了自己的航空工業和各種化學工業。
(2)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已經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7.蘇聯工業化的問題:(1)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后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2)農民為工業化付出的代價過大(見課本p137右下角“資料卡片”)。
蘇聯工業化的過程(三個五年計劃):“一五”(1928—1932)使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變為農業工業國;“二五”(1933—1937)實現工業化,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1937—1941)因衛國戰爭(蘇德戰爭)爆發中斷。
蘇聯的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蘇聯政府對重工業的高度重視和巨額投資;高積累政策;農民的貢獻;蘇聯人民的建設熱情和奉獻精神。
二.農業全盤集體化
1.蘇聯農業集體化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蘇俄的農業仍然停留于個體小生產水平。(2)農業生產越來越不能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甚至出現了糧食收購危機。
2.農業集體化方針的提出:1927年聯共(布)xx大提出農業逐步集體化的方針。
3.農業集體化的目的:克服糧食危機,保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4.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特點:(1)大規模、群眾性的運動。(2)搶時間、爭速度。(3)行政手段、強迫命令。
5.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成就:(1)到1937年,蘇聯集體農莊的農戶總數和耕地面積都占全國的90%以上。(2)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解決工業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造了便利條件。(3)隨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高漲,蘇聯開始了消滅富農階級的斗爭,富農作為一個階級基本被消滅。
6.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問題:(1)地位問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主要是為了配合國家的工業化,不可能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2)利益問題:農業集體化違背了農民自愿和逐步改造的原則,損害了千百萬農牧民的經濟利益,農牧業生產長期停滯,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進程:(1)1929年底,開始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掀起高潮。(2)1930年,暫時整頓后又迅速發展。(3)1932年,富農被作為一個階級消滅。(4)1937年,農業集體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