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3)文化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系,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學案部分
第22課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基礎導學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前提——“兩化”的進行
1.社會主義工業化
(1)背景
①1924年列寧逝世,斯大林成為主要領導人。
②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后,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
③斯大林時期,蘇聯仍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威脅。
(2)方針、特點及過程
①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
②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國力量積累資金。
③過程:1926~1928年,主要對原有工業企業進行改建擴建;從1928年起,開始了有計劃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建設。
(3)影響:工業化建設取得重要成就,蘇聯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但也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后的不合理經濟結構。
2.農業全盤集體化
(1)背景
①為了引導農業小生產者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提出了農業逐步集體化的方針。
②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糧食需求的日益增長,為了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斯大林決定通過農業全盤集體化來克服糧食危機。
(2)農業集體化的實施
①從1929年起,全國各地的集體化運動一哄而起,強迫命令的一些過火行為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
②1930年,經過斯大林的整頓,農業集體化運動又發展起來。到1937年,農業集體化完成。
(3)影響
①積極: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解決工業化建設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創造了有利條件。
②消極:農業集體化沒有促進農業生產力本身的發展,引起了農民的不滿;開展了對富農的斗爭,消滅了富農階級。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標志、內容和影響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制定
(1)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改變了蘇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2)1936年,蘇聯通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宣布蘇聯的社會主義已經基本建成,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內容
(1)經濟方面
①特點: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國家對經濟采取指令性計劃管理,排斥市場調節;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
②評價
積極: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推動了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消極: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長期片面發展重工業,影響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活力。
(2)政治方面
①特點: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
②影響:保證了黨對新生政權的領導,維系了政局;但容易導致個人獨裁,破壞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方面
①特點:個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處理思想問題和學術問題。
②影響: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制,能夠統一全國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問題研討
1.斯大林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是什么?
(1)蘇聯剛剛建立,工業基礎薄弱。
(2)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后,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設備的國家。
(3)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后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