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引自《斯大林選集》下卷
材料二 毛澤東評論蘇聯的工業化時說“蘇聯片面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造成市場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 ——《毛澤東選集》
材料三 歷史學家評論蘇聯的工業化說:“斯大林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早就提出過‘工業是主導,農業是基礎’,‘要發展工業就必須從農業開始’的重要論斷。他在理論上一再反對把農業作為發展工業的‘殖民地’,但實際上是把農業作殖民地了。蘇聯工業化開始時,農民不但要交納直接稅和間接稅,還得通過低價出售農產品和高價買進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的辦法,使資金從農業流向工業。例如,1936年蘇聯政府從一個地區收的稞麥,每公斤付給農民13盧布;而政府出售給面粉廠時,則作價93盧布。國家售價比購價高出5~6倍,結果使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破壞。在蘇聯工業化短短的十年內,曾發生兩次較大的農業危機,餓死了1000萬人。”
——引自《斯大林時期蘇聯工業化的理論和實踐》
請回答:
(1)依據材料分析,工業化通常應按什么途徑進行?為什么?
(2)結合史實說明,蘇聯采取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途徑的理由和依據。
(3)蘇聯工業化所采取的途徑造成了什么問題?我們從中可吸取什么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