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啟蒙運動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啟蒙運動的興起;霍布斯和洛克的重要主張;啟蒙運動的高潮;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的主要貢獻;百科全書派;啟蒙運動的影響。
2.能力要求:(1) 分析霍布斯、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思想家的主張。(2)歸納啟蒙思想的主要內容、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異同。
3.情感目標: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他們批判專制,反對教權,呼喚理性,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等觀點,在政治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說明了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思想家獻身真理、捍衛正義事業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社會契約論”。從內容上看,幾乎所有的啟蒙思想家都把社會契約作為國家制度學說的核心,這是他們對抗神權,反對教權主義的理論武器。啟蒙思想家們認為,人類為了避免相互傷害和保障自己的自然權利,就要定立契約,共同遵守,建立起共同的國家。排斥了天主教會長期宣揚的“君權神授”的謬論,破除了人們對封建君主和天主教會的迷信思想,摧毀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2)“分權學說”。這是啟蒙思想家對抗專制王權、實現民主的具體方案。洛克、孟德斯鳩將國家權利按職能劃分為幾個部分,分屬不同的機構,相互制約,并將立法權作為最高權利。從而使以法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國家權力取代了以君主、貴族為標志的封建特權。
2.難點分析: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聯系與區別是難點。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但由于發生在不同的時代,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的發展狀況及要求不同,因而產生了諸多區別。從批判對象看,文藝復興運動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啟蒙運動則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從涉及的領域看,文藝復興集中于文學、藝術領域;啟蒙運動主要在政治、思想領域中進行。從批判形式上看,文藝復興運動借助于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披著宗教的外衣;而啟蒙運動則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從作用來看,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了文學、藝術、思想的發展和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而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作了思想動員和理論準備。
課堂教學設計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背景
師:17世紀,啟蒙運動在歐洲興起。為什么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這一時期再次發生了思想解放運動?
學生:(思考并回答)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
師: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實力。但是,當時歐洲大陸的政治卻仍是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占統治地位。所以,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首先必須剝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觸犯它,否定它,摧毀它。于是形成了以宣傳理性為中心的啟蒙運動。這正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的自然科學理論,為人們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內容和性質
師:上面我們對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進行了分析。那么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誰能由此推斷出啟蒙運動的性質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