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的興起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2、 識記啟蒙運動相關的基礎知識
3、 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及啟蒙思想的巨大影響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用表格法掌握啟蒙運動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
2、運用比較法加深對啟蒙思想家觀點共性和個性的認識
3、運用比較法對比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異同,說明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重點和難點
1、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及啟蒙運動的影響。
2、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對比法等
教學過程
導入:
本課的引言是由文字和圖畫兩部分組成的。文字內容著重指出了在18世紀的法國,人們開始擺脫政府和教會的禁令,對現實社會一切現象表示質疑,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見解,開始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分析問題。圖畫則形象地補充了文字內容。引導學生瀏覽圖畫,配合閱讀文字內容,解決兩個問題:1.從圖畫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說明什么問題?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一、“理性時代的到來” ——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從政治、經濟、自然科學的發展、法國社會的現狀四個方面分析了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1.理性時代的到來不是偶然的。
從17世紀的歐洲發生的政治、經濟、科學等方面的變化來分析理性時代到來的條件。首先,它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專制制度的時代要求。17、18世紀西歐的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握有雄厚的經濟力量,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國王的權力開始受到限制。這一變化引起了歐洲國家的廣泛注意。為了推翻封建“舊制度”,資產階級必須制造輿論。啟蒙運動便是在這個要求下產生的。其次,啟蒙運動之發生,也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17、18世紀,自然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銳利武器,因為啟蒙思想家在許多方面是從新興的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方法的。如笛卡爾認為認識世界和取得知識的唯一方法是數學推理,培根則提出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法。這二人的觀點打破了束縛人們頭腦的中世紀經院哲學枷鎖,提倡科學實驗,提倡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之風隨之盛行起來;牛頓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則是在這一風氣影響下最偉大的發現,它一下子揭開了宇宙的面紗,把它的秘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牛頓發現了一個基本的、宇宙的法則,這個法則既支配了整個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體。這樣一來,自然界就成為一架按照自然法則運行的龐大的機械裝置,這一架機械裝置可以靠觀察、實驗、測量及計算被人們所認識。由此類推,支配人類社會的法則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為人們所發現。在牛頓的啟發下,啟蒙思想家們力圖發現支配人事和社會的永恒法則。到18世紀上半期,自然科學研究在物理學、植物學、地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就,使得很多人相信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人類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才出現了啟蒙運動。這場運動是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的基礎上,又向前深入發展的一次思想文化運動。它的內容和影響都大大超過了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發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2.啟蒙運動的核心、主要內容、性質。
核心:理性主義。闡釋理性主義的含義:所謂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斷。它強調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這里涉及了一個思考什么(人的權利)、怎樣思考(科學的方法)的問題。說到底是資產階級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們把理性主義變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幟,主張把理性作為衡量一切現存事物的唯一標準。凡是違背理性的,都應予以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