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中國的狂潮(精選9篇)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1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師:美國未參加瓜分,但決不意味著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同學們可從教材中的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中了解一二。
生:(閱讀教材和文字材料)
師:在軍事力量弱于歐洲,國內人民反戰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從字面上看:是打開門,打開窗戶,誰對美國打開門,打開窗戶呢。看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生:(朗讀教材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師:從內容上看,是列強的勢力范圍對美國開放,當然還有要求清政府對列強全境開放(與同學一起回憶初中所學的內容),而列強的各自的勢力范圍是不允許他國染指的,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強才能接受美國的這一政策呢?
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講不損害列強既得利益的情況下,那么從內容中看,列強們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了嗎?(停頓)沒有。所以,列強能接受也就是必然的了。美國既沒損害列強們已獲得的利益,那么提出這一政策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隨想隨答
)師:由此我們可知,美國提出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同時要求各國對美國開放其勢力范圍,使美國在那里也享有均等的機會,達到利益均沾分享侵略權的目的。這一政策提出后,對美國、列強、中國都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生:(討論,思考回答)
師:我想就同學們談到美國的影響也談一談自己的想法,第一,門戶開放政策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有了自己獨立的政策,同學們想過沒有,為什么此時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生:(討論思考并回答)
師: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很顯然的道理。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能否在國際上被認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是需要有經濟力量作后盾的,我們常說弱國無外交,也是這個道理,第二,這一政策使美國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這是為什么呢?
生:(討論思考回答)
師:通過這一政策美國可以插足于任何一個國家的勢力范圍內,分享侵略權益,然后憑借強大的工業力量,經濟實力排擠他國,最終獨占中國。我們本節學習的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是如何侵略中國的內容,現在我們一起把這些事件總結一下。
生:(與教師共同回憶總結)
師:這些侵略活動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危害呢?哪位同學能用最簡煉的語言概括當時中國時局的最突出的特點呢?
生:(思考回答)
師:(指導學生做課后的練習題)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2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民運動。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 帝國主義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3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民運動。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 帝國主義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列強對中國資本的輸出: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筑路權,開礦權和建廠權: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2.能力方面:
(1)通過學生總結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方式,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響等,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比較租借地與租界地的不同點,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的能力。
(3)通過總結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史實,概括當時中國時局最突出的特點,培養學生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內在聯系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認識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4.學法指導方面:
(1)通過歸納總結資本輸出的方式,訓練學生閱讀教材,處理教材子目及大、小字關系的方法。
(2)通過教材中《列強在中國爭得的鐵路投資權》和《1895~19xx年一些國家在中國開辦的企業》表,回答相關問題,訓練學生從表格中總結、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過新界示意圖的運用,幫助學生學會類比聯想的思維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19世紀末列強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重點。這是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形式,它使中國面臨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學習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清帝國主義本質,把中國歷史的演變放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
(2)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是重點,美國在19世紀末對遠東,特別是對中國提出的侵略政策,是美國進入帝國主義后,經濟實力增強的必然產物。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從而從整體上了解認識美國對外政策演變的過程。
2.難點分析:
(1)資本輸出的對華影響是難點。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學生難于理解這種相反的結果。教師可用層層設問的方法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認識。
(2)美國門戶開放的政策的影響是難點,學生難于理解的是:這一政策對美國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表面上的一致。教師可從某一點切入,深入分析,幫助學生加以理解。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發生在19世紀末的甲午中日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與以前不平等條約相比,有著突出的特點,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說說特點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師:開工廠是資本輸出的一種方式,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外侵略的主要特征之一。自此之后,列強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資本輸出和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板書第六節瓜分中國的狂潮)
師:(打出資本輸出的定義,讓學生根據定義快速閱讀教材,歸納資本輸出的方式)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教師邊寫板書)1. 爭做中國的債主2. 搶奪筑路權3. 搶奪開礦權4.搶奪建廠權
師:在回答這問題上,有一個最簡便的方法,不知同學們發現沒有?
生:(與教師共同探討對教材子目、大小字的關系及歸納,概括的簡單方法)
師:我們再來一起分析,這些資本輸出的方式分別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和影響呢?
生:(閱讀思考作答)
師:同學們講的危害和影響都是對的,這些都是而易見的,但還有不是顯而易見的影響,大家想,列強在中國建工廠,修鐵路,開礦山使用的勞動力是什么人?(停頓)中國人。產品主要在哪里銷售?(停頓)中國。這樣就使更多的中國人卷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當中來,那么會對中國原有的主要經濟造成什么影響?(停頓)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而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什么關系?(停頓)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師:在資本輸出的過程中,列強得益完全一致嗎?(停頓)通過教材上兩個表格來了解一下:(分別打出兩個表格)從列強在中國爭得的路投資表中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討論作答)
師:我們把同學們回答的歸納在一起有三個結論①修鐵路數目最多的國家是英國。②19世紀末列強都爭相在中國投資修鐵路。③帝國主義以修鐵路的方式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的內地,從1895~19xx年一些國家在中國開辦的企業表中,按照同樣的思路又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生:(討論作答)
師:我們把同學們回答的歸納在一起仍有三個結論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爭相在中國開企業——帝國主義侵略的特征。②開辦的企業既有重工業,又有輕工業,涉及到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從兩個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資本輸出占優勢的仍是英國,列強在大規模資本輸出的同時,又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二、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師:(打出租借地與勢力范圍的定義)老師這里有一張空白表格,請一位同學把帝國主義列強占租借地、勢力范圍的情況對號入座,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生:(閱讀回答教師隨之把內容填入表格)
師:從演示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偌大的中國,被列強幾乎瓜分完畢了,假如你們是當時的一名青年學生,對此會有什么想法呢?(停頓)我這里有一幅當時人繪制的政治性漫畫(打出《時局圖》)誰能與19世紀末愛國志士的身份,向世人介紹中國當時所面臨的民族危機,同學們可分成小組,稍加準備,然后請一位代表演講。
生:(討論進行準備,或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解色扮演)
師:了解了列強瓜分狂潮的基本情況后,我們還需要弄清兩個問題,一是租借地以前講過的租界地有什么不同點呢?二是通過新界示意圖,弄清香港地區半個多世紀中被英國侵略的歷史,先解決第一個問題。
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總結學生的回答)①主權所有不同,租借地名義上屬中國,租界地屬列強②地理位置不同,前者是沿海重要港口,后者是在大城市中③前者有時間限定,后者是永久性的。再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回憶討論回答)
師:從這幅圖中,折射反映了香港被英國侵略的整個歷史過程,下面我們再一起分析,19世紀末列強為什么要大規模地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掀起瓜分狂潮呢?
生:(思考回答)
師:翻開書,看看我們的思路,分析理解與教材的編寫者是否一致呢?(停頓)
生:(閱讀教材)
師:看來,同學們回答要比書上更多更全面,同學們肯定注意到了,在瓜分狂潮中沒有美國,美國為什么沒有參加瓜分?(停頓)是否放棄對中國的侵略呢?(停頓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5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民運動。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 帝國主義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6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民運動。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 帝國主義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7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民運動。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8
(閱讀課文,僅提供自學提綱)
一、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原因
1.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向帝國主義過渡
2.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極影響
二、對華資本輸出
1.爭做債主
數量大,歸還期長,回扣重 ,附有苛刻的政治條件
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經濟和政治
2.搶奪路權
路程長,爭奪激烈,獲取 運兵、開礦等特權
列強控制交通大動脈,掠奪中國財富,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3.開采礦山
資金充足,規模大,技術新,成本低
掠奪礦藏,使中國重工業無法發展
4.開辦工廠
擁有種種特權;居于壟斷地位
占有市場,壓制民族工業的發展
二、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1.列強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德國 膠州灣 山東
俄國 旅順、大連 長城以北和新疆
法國 廣州灣 廣東、廣西、云南
英國 新界、威海衛 長江流域
日本 割占中國臺灣和澎湖 福建
2.租借地和勢力范圍的實質和影響
實質:是中國向殖民地過渡的形式
影響:標志著列強瓜分中國的高峰
瓜分中國的狂潮 篇9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帝國主義對中國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做中國的債主、修筑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2.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學生認識到:在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通過資本輸出,列強基本上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鐵路干線,霸占了許多礦山資源和土地資源,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學習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高潮,在中國,同樣掀起了瓜分狂潮;通過學習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它有利于美國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3.通過講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學生認識到: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對學生進行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圍內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瓜分:爭作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設廠權,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這使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正是民族危機的加深,先后引發了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抗擊列強侵略的義和團農民運動。
重點分析
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的重點。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特征是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危害影響要比商品輸出大得多,深遠得多。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帝國主義分割世界的一種方式,它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所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本課重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思考、討論: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讓學生回憶列強采礦權、辦廠權何時取得,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動畫《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區別“租借地”與“租界”的不同,使學生理解列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難點分析
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學生在學習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現今的國際貸款混為一談,課本中只是給出來了喪失筑路權產生的危害的結論性描述,學生在學習時也會產生疑惑。此外,資本輸出對華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強政治上控制,經濟上瘋狂掠奪中國,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二是使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條件。學生較難理解這種相反結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對美國來講是加緊和擴大了侵華步驟,對華來講是危機加深了,對列強來講是暫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對此,學生較難理解。因而,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讓學生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等問題,使學生全面理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課內探究活動
在講解列強爭做中國債主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教學設計方案
第六節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重點:資本輸出;勢力范圍的劃分和強占租借地。
難點:資本輸出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啟發、講解和學生活動相結合;教學用具:歷史圖片、flash動畫、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所學的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國際形勢以及時代特征。讓學生回憶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一、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19世紀上半期以商品輸出為主,1870年以后以資本輸出為主?
1.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①資本家能在本國找到投資場所從而獲利;②那時資本主義國家勞動力價值很低。③資本家不具備大規模資本輸出的條件,因此沒意識到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能帶來更多好處,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產生這種意識,它是隨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 向壟斷過渡時,壟斷資本家認識到,在國內投資所得的利潤遠遠低于在落后國家和地區投資所得的利潤,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因此,19世紀后半期,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同樣的,這一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以資本輸出為主。
由學生閱讀課文,歸納列強在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
1.爭做中國債主
在講解“爭做中國債主”一目時,引導學生思考: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向列強大借外債同今天我國向外國貸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閱讀課本中相關的內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圖表)并分析、討論這一問題。之后,各組派一人提出本組的答案。
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清政府借款的態度、目的、權利、影響等方面加以分析。
2.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
在講解“搶奪修筑鐵路的權利”一目時,應先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在中國筑路權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獲得的?
教師應相應的介紹俄、德在取得筑路權時所附加的條款,由此,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獲得筑路權,不僅使其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經濟掠奪、軍事控制和勢力向中國內地深入。
3.開采礦山
讓學生回憶最先獲得采礦權的是哪個國家?強調中國的礦藏資源遭到掠奪,重工業無從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呈畸形發展。
4.開辦工廠
讓學生回憶外國可在華開辦工廠始于何時?通過出示列強在華工廠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這些企業技術性、管理先進。通過分析課本中的有關表格,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在華企業無論在資金、規模、管理、技術等方面占有很大優勢,因而,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占壟斷地位,這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在講完這一部分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資本輸出對中國的影響,強調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 帝國主義直接的殖民統治――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
利用動畫《瓜分狂潮》,講解這一部分內容。區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列強在租借地實行殖民統治。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提問:在瓜分中國的列強中,缺少哪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會這樣?教師要強調美西戰爭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戰爭,并讓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國不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
分析“門戶開放”政策內容,并思考:“門戶開放”政策是為了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說法是否正確?從而使學生分析得出“門戶開放”政策的作用。
應引導學生思考:在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前,美國有無獨立的侵華行為,是如何侵華的?它追隨哪些西方強國,為什么?為什么在19世紀末不再追隨他國?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此政策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討論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適當介紹與教學相關的資料,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