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精選2篇)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篇1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講述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概括、歸納出社會危機的表現,從中得出改革的原因。以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知識和分析復雜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比較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導致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在本質上反映了封建統治危機,引發了政治改革。
2.在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背景下出現的慶歷新政,是對封建統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調整,雖然失敗,但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3.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具有進步意義,這種堅持改革的精神是應該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王安石變法。
教學難點: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準確理解和對王安石變法歷史地位的全面認識。
教學過程
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1.土地兼并現象嚴重
北宋統治者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過程,②現了“富者有彌望
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尖銳對立。
2.農民的反抗斗爭:宋仁宗時,農民不斷起來反抗,遍及中原邊地。
3.冗官、冗兵、冗費
①北宋統治者用“分化事權”的辦法,防止文官武將專權,結果形成冗官局面。
②統治者用募兵、養兵的辦法,緩和農民的反抗,造成兵員劇增,形成冗兵局面。
③伴隨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給遼、西夏大量銀絹。
④宋仁宗時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形成“積弱”、“積貧”的局面。
4.遼、西夏的威脅
二、慶歷新政
1.背景:統治集團內部一些人,為了擺脫危機,鞏固封建統治,提出了變法的主張。
2.變法的開始。
①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以改革時弊。
②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
③宋仁宗采納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史稱“慶歷新政”。
3.主要內容。
①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
②限制官僚子弟及親友通過恩蔭做官;
③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
④裁并州縣,減輕徭役;
⑤嚴肅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4.結果。
新政觸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繼被排擠出朝廷,
改革措施也被廢止。
三、王安石變法
1.變法開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2.主要內容
①理財措施
a.青苗法。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以后償還,加收20%的
利息。這樣既能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
僚、地主也要出錢。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d.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
僚、地主不得例外。這就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易法。政府設立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制了
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人也有增加。
②軍事措施
a.保甲法。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為一保。保丁在農閑時練兵,平時種
田、維持社會秩序,戰時編入軍隊作戰。這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控制,
又可以抵御遼和西夏的進攻,同時減少了軍費開支。
b.將兵法。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這就加強了軍隊訓練,
充實了邊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
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
b.整頓太學。重新編纂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考試成績優秀者,可直接受官,
以資鼓勵。這就使學校變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3.變法的成效
①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
②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
③軍事實力有所增強。
④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4.變法失敗的原因
①新法在推行的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③有些地方官拒絕執行新法。
④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馬光當政,新法被廢除。
5.評價
①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改革運
動。
②王安石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篇2
[基礎知識]危機表現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措施、成效、失敗原因和歷史地位
[基本理論]
1.北宋中期的危機和改革,是這一朝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從本質反映了封建統治的危機。
2.慶歷新政是一種對封建統治政策的局部調整,因觸犯保守集團的利益而失敗,但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3.北宋中期的改革,是地主階級政治改革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典型反映了改革運動的曲折性和復雜性。
4.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進步,改革者的勇氣值得肯定和學習。
[能力培養]
1.讓學生自己歸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表現,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現象進行概括和歸納的能力。
2.分析兩次的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3.比較兩次變法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歷史事物的能力。
4.評價王安石變法,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立場和方法全面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重點難點]北宋中期的危機表現與原因分析,評價王安石及其變法。
[教具教法]資料,表格,講述,討論,比較。
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自評價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導入。
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1.土地兼并嚴重。統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這一現象加重了社會矛盾和沖突,使社會出現嚴重不穩定。
2.“三冗二積”: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這一點請同學具體描述。只是要補充一條:由于與遼、西夏的戰爭失利,政府要送給它們銀、絹。
3.農民反抗。宋仁宗時便已經出現,并波及統治中心中原地區。
4.遼與西夏的威脅。
二、慶歷新政
時間:1043年。
人物:宋仁宗。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相),江蘇吳縣人,10xx年進士,歷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貶。
核心:整頓吏治。
措施:
a、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
b、限制官僚子弟及親友通過恩蔭做官。(解釋“恩蔭”:官僚子弟不必通過科舉即可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節日時可“蔭”子孫為官)
c、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
d、裁并州縣,減輕徭役;
e、嚴肅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評價:請同學據措施內容的傾向性判斷,這“嚴重”影響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從而分析改革的失敗是必然的。新政觸及官僚的財產和權力再分配問題,這是理想主義的文官集團的政治設計,在皇帝授予的有限的職權范圍內進行的革新,他遺留下來的問題,只得由王安石接手了。中國歷史上的變法,如果將當權者或既得利益集團作為打擊對象,沒有不遭到慘敗的,他們只能容忍不獨及自身利益的小改小革。[資料]聯系《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請同學回顧。
三、王安石變法
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相)。1058年,王安石即向仁宗上萬言書,指出如不進行改革,漢亡于黃巾,唐亡于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他是江西撫州人(時為臨川)。1044年進士,曾任舒州地方官。建議至英宗時仍未有采納,至神宗上臺,第二年,他以翰林學士侍從的身份與神宗達成共識,開始變法。
1.措施:
(1)理財。(前四項,初中已學過,此處由同學閱讀理解即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農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稅法。
e.市易法。
(2)軍事。
a.保甲法。(初中已學過,此處由學生閱讀理解)
b.將兵法。禁軍固定于一定轄區,由固定將官訓練,加強軍隊戰斗力,充實邊防。此乃完全針對宋初軍事改革的弊端,
(3)教育。
a.改革科舉。廢除明經諸科,進十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與時務策。并設立明法科,專考律令與斷案。
b.整頓太學。重編教科書,內容均為儒家經典。考試優秀者可直接受官,此為“三舍法”。使學校成為支持變法并培養變法人才的地方。
2.評價。
(1)積極作用。政府財政收入大增,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也有所增強。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2)消極作用。用人不當(解釋:),出現一些官僚為害百姓的現象;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至強烈反對;有的地方官拒絕執行新法;神宗死后,司馬光為相,廢除新法。
[資料]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很大。1074年被罷,次年復職,1076年再罷相,退居江寧至死。1085年,神宗死,改元元祐,罷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其關鍵人物為司馬光等人,他與王的分歧只是運用什么辦法擺脫積貧積弱的危機。王曾說與司馬光“相好日之久,而議事每不合”,因“所操之術多異故也”,司馬光說與王“趣向雖異,大歸則同”,所以更化是將變法不不合理的部分加以廢除,而采取更新的合理的措施。因此,可以說司馬光是一個保守的現實主義者,而王安石乃是一個激地的理想主義者。
(3)總體評價。是要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改革運動。王安石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馬克思稱他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提問]回顧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北宋中期即可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和統治危機呢?改革失敗難道是歷史的必然嗎?
[課堂小結]
[課后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