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教皇的權威(通用3篇)
挑戰教皇的權威 篇1
第14課
課標要求
知道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落實課標
一、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論綱》
1、背景:
羅馬教廷對歐洲實行封建政治、經濟和思想壓迫;分裂的德意志地區所受壓迫最為嚴重;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產生廣泛影響;1517年教皇兜售贖罪拳激化矛盾。
2、代表作:
《九十條論綱》反對教皇兜售贖罪券;主張“因信稱義”,每個基督徒只要內心真誠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
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1、代表作:1536年《基督教原理》
2、主張:
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對天主教等級觀念,否定教皇權威;
提出“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辯護。
3、影響:
在西歐資本主義較發達的國家廣泛傳播,奠定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基礎; 創立了加爾文教派,被譽為“歐洲宗教改革第二位偉大人物”。
三、宗教改革的意義
1、這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羅馬封建神權統治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
2、形成了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新教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主張教會應該從屬于國家;
3、開創了歐洲近代史新紀元,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角度傳播發展了人文主義,使歐洲人從長久的基督神權統治中解放出來,為啟蒙運動做了思想準備。
挑戰教皇的權威 篇2
第13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
知識目標: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實、歷史意義;加爾文思想;認識加爾文教與后來西歐資產階級革命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加爾文宗教思想及其鮮明資本主義特點
難點:認識加爾文宗教改革與后來西歐資本主義革命關系
導課:中世紀神學家教導人們,由于人類先祖亞當與夏娃偷吃了蘋果而獲罪,這樁原罪遺
傳給他們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來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為了救贖自身罪孽,要
不斷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國的道路。中世紀的西歐,幾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們
從生到死都和天主教發生密切關系。教皇具有絕對權威。對宗教持懷疑態度的人,被稱為
異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審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爾文就是那時的神學宗教異
端,最早站出來挑戰天主教的權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開始于德國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會把從事商業貿易和發財致富說成墮落行為,這種輕商思想與當時商品貨幣關系蓬勃伐善的趨勢背向而馳。
⑵中世紀西歐的羅馬天主教會是封建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工具,它給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封建統治辯護。天主教會也是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擁有天主教世界地產的1/3。教會還是各國的特權組織,成為西歐國家實行政治統一的障礙。
⑶據估計,1521年教廷內部有多個神職可以用金錢買到。教會內部賄賂成風,教皇的選舉與賄賂,爭權奪利結成了不解之緣,幾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賄賂當選的。
⑷文藝復興喚醒了沉睡的人們,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義宗教觀逐漸興盛,羅馬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
問:閱讀上述材料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概括 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
生回答后,師概括:
1、經濟:德國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發展
2、政治:天主教會的腐敗及對德國的剝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16世紀初,德國諺語“德國是教皇的奶牛。展示圖片a、教皇拿著桶去擠一頭很壯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著同樣的桶擠比第一頭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著同樣的桶擠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著桶,但奶牛已經骨瘦如柴的倒在了地上。)
3、思想:人文主義思想的活躍(文藝復興解放了思想)
二、宗教改革概況
(一)路德宗教改革
簡單介紹路德:夏季,路德在返鄉探親途中,突遇暴風雨,閃電火球落在他腳前,他念
死期臨到,撲到在地,大呼圣安娜就我,我愿意成為一位修士,瞬間雨過天晴,結果他平
安。為了守誓言,進入修道院當修士。潛心修道,當他親臨心目中“神圣的羅馬城”后,
看到教皇及教廷大員們的腐敗,大失所望。決定改革宗教。
當時德國資本主義一定發展,四分五裂使教皇對德國剝削相當沉重,不利于資本原始
積累,而且極大惡化人民生活,矛盾逐漸集中在教會問題上,像火藥桶一樣一觸即發,那是什么引發了這場改革呢?
1、 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贖罪券
讀材料結合課本回答下面問題:
甲:人生來是有罪的,只有尊崇上帝,忠實地履行七種圣禮:洗禮、圣餐、悔罪等,通過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 只要虔誠地信仰耶穌就可靈魂得救,無須經過煩瑣的儀式。這些儀式中,除圣餐外,皆是糟蹋錢財的多余之舉,皆可廢除。
甲: 上帝是不與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只有在我們教士的主持下,才能聆聽到上帝的福音;否則,就要受到永世懲罰。
乙:每個教徒,只要自己面對《圣經》,真誠懺悔,就可直接與上帝心靈溝通,無須你們所謂尊貴的教士,凡信徒皆為祭司。
問:他們各代表誰的觀點?他們觀點的分歧點在哪?路德觀點哪里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 生答: ⑴觀點:甲是羅馬教皇;乙是馬丁.路德
⑵分歧:怎樣才能獲得上帝的拯救,是聽從教會,服從教規,還是相信自己。
羅馬教會“因行稱義”:教徒通過神職人員與上帝間接對話得救。路德“因信稱義”:教徒與上帝直接對話即可得救。(師解釋:義人:靈魂得救的人。信:是與生俱來的,深深植根于人的內在經驗之中的東西。行:善功,圣事)
⑶人文精神:“因信稱義”把人的靈魂從神職人員轉到信徒手中,把人從外在的善功、圣事中解放出來,使人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讀材料結合課本回答下面問題:
第二十二條 教皇事實上并沒有赦免煉獄中靈魂的任何處罰,因為按照教會法的規定,人應在生前接受這些處罰。第二十八條當錢幣在錢柜中叮當作響,增加的只是貪婪和利己之心。至于教會代表的功效,僅由神主宰。第三十七條 真誠悔過的基督徒,或生或死,就是沒有贖罪券,也能分享神和教會的賜福和恩典。第八十六條教皇是當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錢比古時最大的富豪克里沙士還多,那他為什么要花費可憐的信徒們的錢,而不掏自己的腰包來建造圣彼得教堂呢?
問:⑴路德對教皇的權利是什么態度?否定教皇權威
⑵路德如何認識贖罪券的功效?認為贖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
2、路德觀點:⑴因信稱義,主張信仰得救。(核心)
⑵《九十五條論綱》宣稱,贖罪券功效微不足道
3、路德“因信稱義”的意義:⑴否定教皇權威
⑵使人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4、影響:⑴宗教改革運動在德國拉開了序幕
⑵新教路德教產生
⑶形成了天主教、東正教、路德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閱讀材料:德國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會,不受教皇管轄,廢除教階制度,以牧師代替神
父,一切儀式從簡,禮拜儀式使用德義,神職人員允許結婚,是人人有權讀《圣經》、人
人可以通上帝的“廉價教會”。
問: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什么樣的要求?
答:⑴提高自身社會地位,追求平等 ⑵加強資本積累 ⑶昔時如金
過渡:德國宗教改革運動風靡全歐,許多國家先后接受新教。在這場運動中,加爾文的新
教活動富有時代特色他被譽為“歐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偉大人物”
(二)加爾文宗教改革
閱讀課本及下面材料思考加爾文是如何繼承發展路德的思想的?
材料:對于每個人如何確知自己是否是選民的問題,在他心底只有一個答案:只要我們知
道上帝已經選定了,那么我們就應該滿足了,但不能僅限于此。即不能像路德那樣只靠信
仰而得救。下一步就是要走出修道院,將修道院的大門“砰”的關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
市,把自己的規矩條理滲透到塵世生活之中,并且以不懈努力、艱苦勞作的創業精神和厲
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去積極進取增加財富,踐行自己的神圣責任,以完成
上帝的意愿,光大上帝的榮耀!這種把世俗生活神圣化,把賺錢發財看作是人生必須追求
的目的,在資產階級看來,就是自己實實在在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庇護,就是成為上帝的
選民標志了。
生回答師總結
加爾文思想:⑴繼承:①信仰得救 ②反對天主教的等級觀念 ③否定教皇權威
⑵發展:先定論(核心)①成敗貧富上帝先定 ②現世成功即可得救—致富者是選民
假如你是當時一位新興資產階級代表,你會更傾向路德和加爾文誰的主張,為什么?
答:加爾文,因他的思想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為以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問:加爾文思想是怎樣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
答:從神學角度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三、宗教改革實質:在宗教外衣掩飾下,資產階級反羅馬神權和封建思想的思想、政治運動
問:為什么要“在宗教外衣掩飾下”?
答: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還沒有力量直接反羅馬神權和封建思想。
四、意義:1、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2、有利于進一步解放思想。
問:從剛才講的路德宗教改革和加爾文宗教改革中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來歸納一下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是什么?
答: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們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
小結:天主教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推動下西歐進行了宗教改革,路德的“因信稱義”,加爾文的“先定論”,把人們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放出來,使人們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路德和加爾文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作業:比較路德教和加爾文教?
教后札記:用材料講課,操作起來并不容易,學生配合好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配合不好,整節課會略顯枯燥而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把要用到的材料及問題事先打在學案上,讓學生提前預習,十分有必要。教學中注意學法指導。
挑戰教皇的權威 篇3
第13課 挑戰教皇的權威學案
※目標與結構
《課程標準》要求:知道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改革思想,人是宗教改革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
知識網絡結構:
※精析與探究:
1.分析16世紀宗教改革發生的背景
宗教改革是發生在16世紀的一場爆發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歐的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其興起的背景,首先是因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其次,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對德意志的壓榨。16世紀,天主教會與人們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會的日趨腐敗,更重要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進一步高漲。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天主教會實力強大,這就決定了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對天主教神學的方式來進行。
2.簡述宗教改革的影響。
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皇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它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進一步弘揚了人文主義精神,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新興民族國家的發展。
※鞏固與拓展
一、選擇題:(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意)
1.16世紀西歐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文藝復興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b.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
c.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天主教會的束縛
d.各國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激化
2.馬丁•路德主張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實際為了
a.否定羅馬教皇的權威 b.反對教皇出售贖罪券
c.取締一切宗教 d.反對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3.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強調的學說是
a.因行稱義 b.君權神授
c.先定論 d.因信稱義
4.加爾文的宗教改革發生在
a.法國 b.英國 c.德國 d.瑞士
5.加爾文創立的新教之所以在西歐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流行,主要是因為
a.加爾文的新教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b.加爾文教符合資產階級積累財富的需要
c.加爾文教否定天主教的等級觀念
d.加爾文教反對封建專制
6.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發展的突出影響是
a.確立了新教在歐洲的思想統治地位
b.促使天主教在歐洲各國的思想控制瓦解
c.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興起
d.打破了天主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控制,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二、非選擇題:
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7.他們宣稱說,當錢幣投入錢柜中叮當作響的時候,靈魂即會應聲飛入天堂。28.很顯然,當錢幣投入錢柜中叮當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貪欲心。至于祈禱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為轉移。36.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
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材料二:路德博士謹致皇帝陛下與信奉基督教的貴族們:
崇高無比的皇帝陛下和可敬可愛的貴族老爺們,深愿你們永受上帝保佑! 以我這樣一個渺小不足道的人,而竟敢上瀆皇帝陛下和老爺們的尊聽,并不是由于我膽大妄為,實在是因為整個基督教世界(尤其是德意志)的各階層都受著無比的痛苦,陷入凄慘的境地,人人都要大聲呼喊,請求援助,不只是我個人。因為我也骨鯁在喉,茹不能茹,要大聲疾呼祈禱上帝降靈于某人,使他向可憐的人伸出援助的手。
——馬丁•路德《致德意志貴族書》
請回答:
(1)你從材料一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丁•路德改革有哪些局限性。
(3)馬丁•路德改革有什么作用和意義?
參考答案
知識結構填充:
文藝復興 資產階級 因信稱義 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贖罪券
《關于贖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條政綱》) 新教 日內瓦 基督教原理 信仰
先定論 意識形態(思想理論) 歐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偉大人物
鞏固與拓展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答案 c a d d b d
二、非選擇題:
7.(1)教皇以修建教堂為名,向教民出售贖罪券,搜刮民財;馬丁•路德反對出售贖罪券,倡導信仰得救。
(2)材料二反映出馬丁•路德改革所依靠的力量是德意志貴族。而不是人民群眾。從其改革的內容看,只是在對神的信仰范圍之內進行改革,只有靠神的力量,人民才能得到赦免。
(3)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神學統治地位,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