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學設計(通用2篇)
《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學設計 篇1
一、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戰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采取的措施;2、理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第三產業、“新經濟”的概念。
能力目標:1、能夠運用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措施來理解戰后出現的新變化;2、全面認識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戰后資本主義濟濟發展的周期性和調整的分析,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共性,從而正確看待社會主義探索的調整。
二、教學核心內容:
教學重點:了解戰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采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引導討論法、活動探究、講練結合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設計】
(一)導入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
開始于1961年,歷時約xx年,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
這項重大的科技活動是以誰主導的?二戰后的美國為何有如此實力從事如此龐大的耗費巨資的工程,這體現出二戰后資本主義哪些方面的新變化,讓我們來學習新課。
(二)推進新課
一、 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師生合作回憶上節內容:羅斯福新政最深遠的影響是什么?為什么?
不僅開創了美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同時在戰后影響西歐各國也普遍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組織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
19世紀末產生,經羅斯福新政,凱恩斯倡導,到二戰后有了進一步發展。
材料分析:
一位西方的歷史學家指出: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后,“曾經在戰后(二戰)廣泛受到信奉的凱恩斯理論(即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頭一次遭到了人們的懷疑”。
【合作探究】:
1.戰后,凱恩斯理論為什么會”廣泛受到信奉“?
2.為什么在20世紀70年代又”遭到了人們的懷疑“?
1.(1)羅斯福新政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使美國擺脫危機
(2)戰后20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出現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2. 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滯脹”
什么是滯脹?
表現:生產停滯;通貨膨脹;物價猛漲
簡單介紹:1973年石油危機
面對這種困境,各資本主義國家如何解決?
調整:建立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經濟”
過渡: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進入戰后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但貧富分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西方國家又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
二、 建立 “福利國家”
播放材料:
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社會有一張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
【合作探究】:
材料中的“梯子”和“安全網”是指什么?
建這張“安全網”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緩解貧富懸殊帶來的矛盾
內容:建立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 險、教育在內的福利制度
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
實質:國家干預社會財富的分配
播放材料:
一名叫漢斯的德國公民,現年56歲,由于長期失業成為社會救濟對象。他一家5口人,每月可從社會保障局領到1255歐元的現金作為生活費。他家750歐元的房租和醫療健康保險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這個家庭每月的實際收入超過歐元。目前,德國職工的月平均工資是2800歐元,實際收入并不比領取社會救濟的人多多少。況且,每年換季時,領取救濟金的人還能再得到幾百歐元的服裝補貼。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難,可以申請額外資助。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福利國家”?
評價:積極-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消極-加重財政負擔,助長惰性
三、第三產業的興起
含義:
第三產業也稱服務行業,是相對農業和制造業這兩大產業而言,并為其提供直接或間接服務的部門。包括商業、運輸業、金融、保險、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務行業。
播放材料:
材料一:1970—1979年美國的農業人口從占人口總數的5%,下降到3%;從事制造業的人口從占30%下降到13%;從事服務和信息行業的人口,從15%上升到72%。
材料二: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表
英國 法國 日本
第一產業 2% 2% 3%
第二產業 38% 38% 40%
第三產業 60% 60% 57%
提問:上述材料反映了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師生共同探究:第一、二產業從業人員和比重大大下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和比重迅速上升。
四、“新經濟”的出現
含義:新經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播放材料:
新經濟就是南達科他州的一個農民,他種植遺傳基因作物,駕駛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拖拉機;新經濟是衣阿華州的一家保險公司,它用軟件來減少管理層次,并給予工人更大的責任和自主權;新經濟是佐治亞州的一家紡織公司,它用因特網收到世界各地客戶的訂單。
新經濟是否預示美國經濟一直繁榮下去?
【合作探究】: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從xx年起,美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經濟衰退期
(三)、課外拓展
我為“海南國際旅游島”獻計策
《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知識梳理】
考點1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開端──羅斯福新政。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20世紀40年代中期~20世紀70年代:①經濟理論:________。②經濟政策:國家________經濟,即實行國家對經濟的________。③作用:經濟發展進入“________”。
(2)20世紀70年代以后:①經濟狀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________與通貨膨脹并存的“________”現象。②經濟政策:a.適當減少________對經濟的________。b.________與市場調節相結合,________與私有制并存的“________”。
考點2 建立“福利國家”
1.“福利國家”制度含義:在“混合經濟”下,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政策目標的總稱。
2.“福利國家”的發展歷程。
二戰結束后,________發展起來;20世紀六七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________;七十年代以后,“福利國家”受挫但繼續發展;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國在不同程度上減少________,縮小________。
3.對“福利國家”的認識
(1)目的:為了縮小________,減少因貧困引發的________。
(2)實質:國家運用________政策和________,來增進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
(3)作用:①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________。②弊:政府財政支出過大;社會保障措施使勞動者滋長了依賴情緒,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考點3 第三產業的興起
1.第三產業興起的社會條件:_____________的進步;________的發展;________的提高及消費需求的________。
2.第三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第三產業的繁榮,是第一、第二產業________提高的結果;第三產業又以其新技術改造第一、第二產業,促進了________的提高。
3.第三產業繁榮的影響。
(1)拓展了________領域,增加了________,擴大了________,行業更為多樣化,從而減少了集中爆發危機的可能性。
(2)一定程度上緩和了________。
考點4 “新經濟”的出現
1.出現的時間:________。
2.含義: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一種以________為基礎,以________為主導的新的________。
3.影響:在較長時期經濟持續繁榮高速發展。
【基礎練習】
1.1936年,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機發生。下列選項中與上述主張最為貼近的是( )
a.納粹上臺后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b.羅斯福政府廣泛推行“以工代賑”
c.我國曾經采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 d.“二戰”后廣泛進行國際經濟合作
2.對國家福利政策的認識正確的是( )
①福利制度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②福利制度是資本主義特有制度 ③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④福利制度也使一些國家開支擴大 ,造成財政赤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不包括( )
a.實行“福利國家”制度 b.第三產業興起
c.不斷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 d.新經濟的出現
【互動探究】
合作探究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組織與資產階級國家相結合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候,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就已經產生,經羅斯福新政,到二戰后有了進一步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戰后初期和70年代的發展情況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2:下面材料向我們展現了當代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我們應如何全面認識和評價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呢?
材料一:美國人口普查局定義的3700萬“窮人”中展示的卻是另一種景觀:他們不僅有足夠的食品,還擁有汽車、彩電、冰箱、洗衣機、電烤箱等。根據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窮人每月可領到生活補助,孩子上公立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可免費學習、免費就餐,嬰兒可免費得到嬰兒食品等等,可以說窮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養活。有位領取福利金的窮人朋友告訴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獲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補助、300多美元的現金和食品券,冬天還有暖氣補貼,電話費又不用花錢,各項加起來有1000多美元,可以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開銷。如果再多生幾個孩子,還可以多得一些補助。
──《市場報》另一只眼看美國:高福利制度制造“懶人經濟”
材料二:二次大戰后,西歐各國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下,紛紛建立起“福利國家”。各國實行的社會保障大體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社會保障,對年老、患病、失業者提供補助,這是社會保障的最基本內容。二是社會救濟,對貧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會工作,對教育等社會事業提供支持。居民得到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說,得到“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對溫飽問題的擔憂,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材料三: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政府財政赤字的加劇,英、法、美等國不得不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
合作探究3: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調整?面對世界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的趨勢,中國應該作何選擇?為什么?
材料一:1970~1975年,美國農業人口從占人口總數的5%下降到3%;同期,從事制造業的人口從30%下降到13%,而從事服務和信息行業的人口,從占人口總數的15%上升到72%。
材料二: 1987年英、法、日國民經濟中各產業的比重
英國 法國 日本
第一產業 2% 2% 3%
第二產業 38% 38% 40%
第三產業 60% 60% 57%
【效果測試】
1.下列關于發達國家福利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是由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b.緩解了社會矛盾
c.調動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d.擴大了社會消費
2.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談到“福利國家”制度時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下列關于福利國家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有( )
①羅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措施是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實踐 ②二戰后,世界各國普遍推行社會福利政策 ③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④使政府財政不堪重負。20世紀80年代后,美英法等國縮小了福利的規模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實質是( )
①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 ②在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改善 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 ④資本主義的一種倒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關于二戰后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不斷出現的社會危機是促使資本主義變化的直接原因 ②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③社會福利制度得到發展 ④第三產業發展 ⑤出現了“新經濟” ⑥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 ⑦這些新變化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b 2.b 3.c
【效果測試】
1.c 2.a 3.a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