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c.產物:二氧化碳、[h]、少量atp。
第三階段:[h]和氧結合生成水,釋放大量能量的階段。
a.發生部位:細胞線粒體內膜上。
b.過程:在酶的催化下,前兩階段釋放的[h]和氧結合形成水,并釋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c.產物:水和atp。
此處一定要讓學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間過程和中間產物,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況,將有氧呼吸的主要過程(三羧酸循環)較詳細地介紹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
二、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是指細胞可以在無氧的條件下,將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并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它的總反應式是:
c6h12o6 6co2 + 2c2h5oh(酒精)+少量能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通常無氧呼吸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葡萄糖降解階段。
a.發生部位:細胞質基質中。
b.過程:與有氧呼吸相同。
c.產物:丙酮酸、少量atp。
第二階段:丙酮酸繼續分解階段。
a.發生部位:細胞質基質。
b.過程:在不同酶的催化下,丙酮酸繼續分解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并釋放出少量能量。
c.產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少量能量。
最常見的無氧呼吸發生在微生物身上,常常稱為“發酵”,如酒精發酵和乳酸發酵。人和高等動物細胞內也有類似乳酸發酵的過程。人在劇烈運動時,或從平原進入高原時,身體的局部組織缺氧,產生的丙酮酸不能及時進入線粒體進行有氧氧化,于是丙酮酸可以通過乳酸發酵的途徑進行無氧呼吸。無氧呼吸只能形成少量atp,與有氧呼吸相比相差很大。
有條件的學校,老師可以進一步分析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的去路,以便加深學生對這一過程的理解。例如,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最終可以進入肝臟,在那里形成丙酮酸再次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氧化;同時產生的乳酸進入血液中還可以進一步刺激呼吸,加快氧氣的供應等。
多媒體軟件的展示或掛圖的說明。也可以在黑板上畫版圖進行說明。
畫版圖說明無氧呼吸過程,板書其要點。
利用教學媒體增加教學的直觀性,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小結
學習了細胞呼吸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比較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梳理概念,理解細胞呼吸的原理。可以鼓勵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討論atp與細胞呼吸的關系,比如可以讓這部分學生進一步了解atp在能量儲存和釋放中扮演的角色;了解atp與生命活動的密切關系;了解atp與酶活動的關系等。讓這部分學生發揮其作用,以短文的形式寫出自己的學習體會,幫助全班同學學習和理解這部分知識。比較,總結概念。啟發學生總結和概括。
分析討論
在學習了細胞呼吸后,針對細胞呼吸的原理應用于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一定要讓學生利用教材上資料分析中的素材進行討論,爭取將每一個實例分析透,讓學生充分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還可以提出更多的例子,利用討論來檢驗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運用原理解釋生活現象和生產實踐中的問題。鞏固概念的學習。學以致用,掌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