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節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教師利用“問題探討”,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看法。
•為什么能把一種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種生物上?
•推測這種“嫁接”怎樣才能實現?
•這種“嫁接”對品種的改良有什么意義?
【問1】雜交育種有哪些局限性?人類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變生物。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實現你的設想呢?”
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驟和所需要的工具:剪刀、針線、運載體等。并用問題啟發學生:“你能想像這種剪刀加漿糊式的’嫁接工作在分子水平的操作,其難度會有多大嗎?”下面以ecori為例,構建重組dna分子模型,體會基因的剪切、拼接、縫合的道理。
教師交代清楚ecor i是已發現的500多種限制性內切酶中的一種,它是一種從細菌中發現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內部“下剪刀”,專門識別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這樣的序列,一旦找到就從g和a之間剪斷(參考教科書插圖6-3)。
用同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斷其末端可以用連接酶來縫合(參考教科書插圖6-4)。這樣“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組的dna分子。
將學生分成4個人一組,發給所需材料,可將構建模型的文字指導(參見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p.6“重組dna分子的模擬操作”),復印后發給各組。
教師提出問題:
1.在制作模型時用到的工具(剪刀和不干膠)各代表什么?比較剪切后的dna片斷的末端切片,你發現有什么特點呢?
2.回顧在模型構建過程中,每一步的操作和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形成的“產品”,你對重組dna的操作有什么新的理解?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重組后的dna分子還需要特殊的搬運工具運載到受體細胞(如大腸桿菌、動植物細胞)中。
教師用圖片或課件動畫展示質粒的結構及特點。(教科書圖6-5)
•細胞擬核之外的小的環狀dna分子。
•借宿于細菌、霉菌、酵母菌等細胞里,對細胞的正常生活幾乎沒有影響。
•能夠自主復制。
•可以容易地從細胞中取出或放入。
這些特點使它能夠勝任運載體的工作,攜帶目的基因進入細胞。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或與教科書插圖6-6類似的示意圖,簡要歸納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驟和大致過程。
啟發學生思考:想像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進行這一操作的精確性。
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
1.基因工程育種與雜交育種、誘變育種相比,主要優點是什么?其原理是什么?
2.限制酶有什么特點?
3.如果用同一種限制酶切割不同的dna,產生的黏性末端的堿基之間有什么關系?
4.目的基因能否直接導入受體細胞?
5.切割運載體和目的基因往往是用同一種限制酶還是兩種?為什么?
6.受體細胞有哪些?
7.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
探究二:基因工程的應用
教師: 首先請各小組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基因工程應用的事例資料。
學生分組匯報并交流課前收集資料的情況。
學生1:基因工程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獲得高產、穩產和具有優良品質的農作物。
(2)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培育出具有各種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種,F在已培育出一批分別具有抗病、抗蟲、抗除草劑、抗鹽堿、抗病毒、抗干旱等性狀的轉基因農作物。1996至xx年的短短五年,全球轉基因作物從170×104hm2發展到4420×104hm2,其推廣速度使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