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00頁,教材列舉了哪些誘變育種的實例?
教師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介紹了誘變育種的實例
教師總結:誘變育種的概念指什么?
教師引導,組織開展生生、師生的討論
與雜交育種相比,誘變育種有什么優點?聯系基因突變的特點,談談誘變育種的局限性。要想克服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什么辦法?
教師小結:
兩種育種方法都為我們創造許多優良的品種,育種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的社會經濟創造了許多價值,我國作為目前世界上能發射返回式衛星的三個國家之一,在作物空間技術育種方面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上一章我們已經學習了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的方法,現在請同學們列表比較: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在方法、原理、優缺點的異同點。
出示部分學生的遺傳圖解
學生疑問:
(1)雜交育種蘊含著哪些遺傳學規律?
(2)培育出的一個新品種,如何判斷它是否符合預期的要求呢?
(3)有沒有更簡潔的遺傳圖解呢?
學生每人都在作業本上嘗試書寫,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書寫。
(1)不可以,因為其中有2/16的植株是雜合體,它的下一代會出現性狀分離。
(2)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遺傳的優勢品種,就必須對在f2 中所得到表現型為高產抗病(一顯一隱)的植株連續自交和育種,逐步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直到不再發生性狀分離,就是我們要選育的能夠穩定遺傳的純合子新品種――aabb。
(3)1/3。
雜交育種就是將兩個或多個品種的優良性狀通過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經過選擇和培育,就得到新品種的方法。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中國荷斯坦牛等
能將兩個不同品種的優良性狀集中在一起,產生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育種的目的性較強。
雜交育種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組,按需選擇,并不能創造新的基因。雜交后代會出現性狀分離現象,育種進程緩縵(一般需5至7年),過程繁瑣。這些都是雜交育種方法的不足。
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并交流和討論:
基因突變: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
如黑農五號;衛星“87-2”青椒、“航育1號”水稻、“豫麥13號小麥”等;青霉菌高產菌株等。
誘變育種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線、r射線、紫外線、激光等)或化學因素(亞硝酸、硫酸二乙脂等)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