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
原理
通過基因重組,把兩個親本的優良性狀的組合在同一個后代中,從而產生符合要求的新類型。
用人工方法誘發基因實變,產生新性狀,創造新品種或新類型。
抑制細胞分裂中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的數目加倍后不能形成兩個細胞。
誘導精子直接發育成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成純合子。
優缺點
方法簡單,容易操作。
不能創造新的基因,育種進程緩縵,過程繁瑣。
能提高變異的頻率,大幅改良某些性狀,變異性狀較穩定,可加速育種進程。
有利變異少,需大量處理供試材料,誘發突變的方向難以掌握,突變體難以集中多個理想性狀。
器官較大,營養物質含量高。
發育延遲,結實率底。
自交后代不發生性狀分離,可縮短育種年限(2年)。
方法復雜,成活率低。
實例
小麥高莖(易倒伏)、抗銹病的純種與矮莖(抗倒伏)易染病的純種進行雜交,培育出矮莖抗銹病小麥品種。
青霉菌經x射線、紫外線照射以及綜合處理,培育出青霉素產量很高的菌株
三倍體無籽西瓜、八倍體小黑麥。
抗病植株的育成。
【知識鏈接】
1、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的區別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親本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雜種第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于兩個親本的現象。雜種優勢具有以下特點:雜種優勢不是某一兩個性狀單獨表現突出,而是許多性狀綜合表現突出;雜種優勢的大小,取決于雙親的遺傳差異和互補程度;親本基因型的純合程度不同,雜種優勢的強弱也不同;雜種優勢在f1代表現最明顯,f2代以后逐漸減弱。雜種優勢在性狀上表現為不同類型,如營養體發育較旺的營養型、生殖器官發育較旺的生殖型和對外界不良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適應型。育種實踐上,人們常利用雜種優勢獲得較好的經濟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