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
下面請同學們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技術的產生源與人類的需求和愿望。
(讓學生舉例說明)
總結:
(2)技術的內涵
師:技術一詞源于希臘文中,意思是對造型藝術和應用技術進行討論。
這個詞出現后,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不斷發展,所以技術的內涵也不斷擴展,技術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在不同的生產條件下有不同的內涵。
在古代:技術僅僅是指個人的技術和技能。
在手工生產條件下,技術是指手藝人世代相傳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13~15世紀,中國的四大發明,特別是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傳到歐洲,對歐洲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1540~1620年,以意大利為先導的歐洲各國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在技術發明和創新方面取得長足進步,逐步豐富了技術的內涵。
17世紀初,技術僅指各種應用技藝。
18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技術就是指為了完成特定目標而協調動作的方法、手段和規則的完整體系。
20世紀中葉,第三次技術革命開始,人們對技術內涵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所以,隨這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技術發展到現在,人們通常會認為技術是指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在長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技巧和手段,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環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總和。
(3)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師:從技術的內涵看,技術要遵循自然規律,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這是技術的自然屬性。
下面我們閱讀課本“一項立體農業生態工程“‘永動機’夢想的破滅”兩個案例,一起討論,填第6頁的表。
(學生閱讀,相互討論)
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
所以,自然為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資源。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我們要在保證自然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地實現了自然為人使用的目的。
通過課件呈現下面兩個案例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人于公元前256年后建造的一座運用動力學原理,采用無壩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其主體工程規劃學,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聯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學完整、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運通道,為成都和周邊城鎮的供水、水運、環保和防洪發揮了多種效應,還衍生了多種文化現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館。
荷蘭風車
荷蘭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個“底地之國”。幾千年來,荷蘭的土層持續緩慢下降,荷蘭人不僅要防止海水吞沒國土,還要圍海造地,不斷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修筑堤壩和圍海造地都需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沒有電力,荷蘭人便利用當地極為豐富的風力資源。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后來還創造了高達9m的抽水風車。風車成為荷蘭人向大海奪取土地的強有力的武器,大小風車日夜轉動,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蘭人向大海奪取土地的斗爭中立下了豐功偉績。同時,風車還廣泛用于榨油、脫谷等生產勞動中,為荷蘭歷史上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人,荷蘭風車創造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