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
這兩個例子典型的實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師:技術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這就是技術的社會屬性。
閱讀第7頁“大面積蝗災的成功防治”
(學生閱讀)
之所以蝗災那么快得到防治,是在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努力,國家的高度關注和支持,社會個方面的配合。由此可見,技術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
所以,技術具有雙重屬性。
3、小結本節內容
師: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
經多位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做小結、補充。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較多,且比較枯燥,如“技術的內涵”、“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教學中容易犯傳統的灌輸知識的作法,如何來突破這些難點,提高學生對本門學科的興趣及對學習通用技術的愿望。我在教學中盡量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我發現教材的重組,優化是順利、完滿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課本中的教學內容、素材必須經過優化和重組,使之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