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設計的關系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將技術的性質與技術設計聯(lián)系起來,是由技術向設計過渡的小節(jié)。這節(jié)內容對本冊教科書涉及的設計進行了界定,有選擇性地對技術與設計的關系、技術與設計的重要知識進行介紹。它是本冊教材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興趣的關鍵內容。
本節(jié)內容是讓學生“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能分析設計在技術發(fā)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的同時,感受設計的重要性,對設計過程產生興趣和學習的欲望。
2.教材重點:理解技術與設計的辯證關系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產生了一些設計的觀念,但對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并不了解。而高一年級的學生較初中時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學生的辨證思維也在發(fā)展起來,為學生對技術與設計的辯證關系的理解打下了基礎。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接觸到一些設計方面的知識,有了一些有關的生活經驗,但難以領會設計的豐富內涵。因此,形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學會分析設計在技術發(fā)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術發(fā)展對設計產生的重要影響。
3.理解設計的豐富內涵。
過程與方法: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發(fā)展辨證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對技術的興趣和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
四、教學策略
1. 采用“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讓學生將技術與設計的辨證關系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2.通過案例分析,組織討論,理解設計在技術發(fā)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以及技術發(fā)展對設計產生的重要影響,感受設計的重要性,領會技術與設計的辨證關系。
3.通過舉例、圖片和實物展示,領會設計的豐富內涵。
4.教學時間:1課時。
五、教學資源準備
1. 收集手機和自行車演變的圖片以及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的圖片。
2. 準備一些實物如:手機、電熨斗和電吹風等。
六、教學程序設計:
序號號號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1 引入新課 ppt展示手機演變的圖片或實物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聽講、回憶 2 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設計( 設計在技術 發(fā)明 中的應用) 1.組織 學生以 4 人為一組互相 討論: ( 1 )結合以上案例,談談設計對技術的發(fā)展有什么重要的價值。( 2 )設計促進技術發(fā)展的例子還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 2.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補充介紹:血管機器人和錄音筆。 1. 閱讀后互相討論并交流教材 “書寫工具”、“電動剃須刀” 案例,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舉例。 2.聽講,參與討論。 3 技術的發(fā)展離 不開設計 (設計 在技術的革新 中的作用) 1.組織學生 快速閱讀后思考: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賦予了技術新的品質,使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成為可能。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2.ppt展示 自行車的演變圖片,介紹自行車的發(fā)展史。討論 現在有哪種形式的自行車 。 3.引導學生思考: 人類經過了幾千年,直到 1888 年才設計出這種 “ 安全 ” 自行車 。為什么以前沒有設計出來? 1. 閱讀教材案例“環(huán)保餐具的設計”,結合已有生活經驗或知識舉例:酒精能源、氫能源、太陽能的利用。無氟冰箱、無磷洗衣粉的設計、綠色設計等等。 2. 聽講,參與討論,回答有 山地車、變速自行車、高檔賽車、電力自行車、折疊自行車等 。 3. 思考、交流。 4 技術的發(fā)展對設 計產生重要影響 1.以手機技術、 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為例 ,再結合教材 “ 燈具 ” 案例,說明技術是設計發(fā)展的平臺。 思考、參與討論、聽講 5 設計的豐富內涵 1.以學生的生活設計為例,問: 是不是我們這本書里指的設計? 2. 用電 熨斗和吹風機實物 說明 技術設計的概念。 3. ppt 展示技術設計和 藝術設計 圖片,讓學生進行區(qū)別,歸納出兩者的側重點。 • 思考、聽講 • 聽講、記憶 • 填寫教材第 27 頁“馬上行動”并歸納出:有些產品的設計既考慮到它實用的價值,也考慮到美觀的要求。 6 鞏固練習 組織學生分析教材第 27頁“練習”第一題 應用技術與設計的關系的知識進行分析。 7 小結 引導學生梳理本節(jié)內容,進行歸納。 歸納 技術與設計的辯證關系。七、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