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設計2第三章 系統的結構
單擊此處下載系統的結構課件
課題
3.1系統的結構
課時
1
教學
方法
講授、任務驅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系統的含義;
技能目標:通過簡單的系統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
情感目標:初步認識系統,感受系統科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
解決對策
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系統的含義
通過分析案例,充分讓學生參與討論,精講精練來解決
教學難點
解決對策
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系統的含義
通過分析案例,充分讓學生參與討論,精講精練來解決
教學過程
實施內容
設計說明
時間
引入
直接引入
0.5分鐘
新課教學
一、系統的含義
過渡:在日常的生活中,系統存在于我們的周圍,下面請同學們,觀察以下幾幅圖片,通過觀察,初步總結系統的含義。
多媒體展示:選取汽車、太陽系、人體的呼吸系統等多個案例,讓學生充分感受系統的表象,進而總結出系統的含義。
馬上行動:結合生活經驗和案例,分析當自行車出現下列情況時會導致什么情況?
1.車閘的橡皮松了 剎車不靈
2.車把固定螺釘松了 方向把不準
3.鏈條斷了 無法行進
4.車輪的輻條斷了 受力不均容易引起車圈變形
過渡:經過了上面的練習,我們知道,組成系統的某部分出現了問題會影響到系統的整體功能,同時也會引起其他部分的無法正常工作。那這樣我們對系統的含義可以總結為:
系統(system)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若干要素(element)或部分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系統根據一定的標準可劃分為若干個子系統(subsystem)
構成系統的條件:
a.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要素
b.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個整體;
c. 具有的各要素沒有的特定功能
二、系統的類型
選取生物鏈、汽車、文學系統、哲學系統等多方面的系統,讓學生明白到系統存在我們的方方面面,同時系統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需要可以對系統進行不同的分類:自然系統和人造系統;實體系統和抽象系統
三、系統的特性
1.整體性
系統是一個整體,他不是各個要素(部分)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
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觀察和分析系統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講解整體性主要選擇了“三個和尚沒水喝”和羅丹的《巴爾扎克》雕像兩個例子來說明整體性對系統的意義。
2.相關性
相關性是指組成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或整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
3.目的性
任何系統都具有某種目的,都要實現一定的功能,這也正是區別不同系統的標志。
設計和分析一個系統時,必須先弄清其目的,否則就無法構成一個良好、有序的現實系統。
4.動態性
任何系統都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
5.環境適應性
一個系統與其所處的環境之間通常都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外界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系統特性的改變,并相應地引起系統功能和系統內部各部分相互關系的變化。
通過設置總結人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