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技術世界中的設計第一節 技術與設計的關系
第二章 技術世界中的設計
第一節 技術與設計的關系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術與設計1》第二章第一節。本節是由技術向設計進行過渡。教科書辯證地闡述了技術與設計的關系: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本課程涉及的設計進行了界定。本節是一個基礎性的內容,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設計的重要性,激發對設計過程的興趣和學習欲望。
二、教學對象分析
同學們現在已經對通用技術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且作為高中生,在生活中對設計應有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房屋設計、裝修設計、汽車設計、發型設計等,但對本課時的內容,即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并不是清楚,對本課程所指的設計內涵更是不清楚。高中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但對技術與設計的辯證的關系的理解,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學會分析設計在技術發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②了解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的重要影響。
2、情感目標
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通用技術的興趣,使學生能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信心,能夠對技術和設計有充分的了解,在以后的生活對能夠充分的發現身邊所存在的技術與設計。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技術與設計的關系如何理解。
五、教學策略與方法
因為本節課的內容要理解技術與設計的關系,而這個關系是一個辯證的關系,要讓高中生一下子理解較難,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種案例和相應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來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
六、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案例分析]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宣告研制成功。“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座紀念碑,是人類在發展計算技術的歷程中,到達的一個新的起點。“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莫奇利于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制工作,并建立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坦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方米,重達30噸,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
這臺耗電量為140千瓦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鐘就算出來,比炮彈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存儲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于一個人用臺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制,而不是按照二進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而在數據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