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與穩定性
[引出問題]:那到底什么樣的結構是穩定的,什么樣的結構又是不穩定的?
(二)、新課內容:
結構的穩定性是指結構在負載的作用下,維持原有平衡狀態的能力。
[探究]:不倒翁為什么不倒?
[分析]:研究不倒翁的結構,發現它的重心低。
結合生活現象:以前的農作物個子高,遭遇暴風驟雨容易傾覆,造成減產;現在的農作物普遍個子矮。就是利用了重心低結構穩定的原理。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重心的高低影響結構的穩定性。重心越低,穩定性越好;重心越高,穩定性越差。
[舉例]:落地電風扇或者賓館里的落地燈,它們都有一個比較大的底座。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結構的底座,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支撐面越大越穩定,越小越不穩定。
[探究]:學生拿一本書,讓它直立在桌面上,它馬上傾倒了,顯然,其穩定性不好。
同樣的一本書,把它的下端各書頁展開一定的角度,仍舊將它直立在桌面上,它就能很好的挺立住。
[實例展示]:三角架
[分析]:照相機的三角架為什么能保持平衡?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結構或構件的形狀影響其穩定性。
[教師總結]:影響結構穩定性的主要因素:重心位置的高低、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和結構的形狀。
[案例分析]:靜止狀態的單車如何保持穩定
(1)雙腿支撐
(2)單腿支撐
[探究]:道具采用一輛自行車,調整單腳支撐位置,研究何時最易倒下,何時最平衡?
[試驗 ]:學生騎自行車、
[電腦展示]:電子圖片
(師生互動進行,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教師講述]:在靜止情況下,自行車本身不能自我平衡,需要加一支撐腳。當由騎車人和自行車構成一個 系統時,系統動起來之后,騎車人為系統注入動力,從而在自行車前進的時候,通過人的不斷調節,自行車和騎車人與地面垂直,使自行車的重心落在車輪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內。因此,在沒有明顯的外力干涉時,這一動態系統能夠表現出一種穩定。
[教師總結]:運動狀態下與靜止狀態下物體的穩定條件有所不同。結構的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一方面人們利用穩定的結構抵抗外力、承受負載,另一方面又利用不穩定的結構實現某些功能。
1.倒置的啤酒瓶可以預報地震
2.在打水的桶口邊掛一重物,在水面時能自動翻倒打水。
[學生快速閱讀案例]:(打印稿)
虎丘是蘇州兩千五百倉桑的見證。高高聳立在山頂的虎丘塔已經成了蘇州的標志。
虎丘斜塔日益著名,并且因為它和吳王墓撲朔迷離的關系令科學家和游客興致倍增。
到了公元15xx年,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發現墓門,留下石刻。1955年人民政府清理劍池時確時找到了一條長約10米的石胡同,盡頭呈喇叭狀,容四人并立,并有一橫三豎四塊青石琢成的長方形石板,顯然均為人工所為。根據墓門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的墓制。因此推測可能為吳王墓。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規模宏大,一旦開挖必影響塔,因而作罷,未打開墓門,留下千古之謎。現在的情況是虎丘后山為土堆砌,前山為巨石,因而推測后山為人工所堆。如果是這樣,就和虎丘塔的傾斜有關。因為地基不牢,重6000噸的塔便傾向土堆的一邊。所以,我們不妨認為,是吳王墓的建造引起了虎丘塔的傾斜,而虎丘塔的傾斜又保護了底下的吳王墓,使之不能開挖,成了一只真正保護吳王墓的白虎。就就是塔與墓兩個重要古跡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