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關于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勞動者的主要權利、主要義務以及與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的原則、法定程序和基本內容,社會保障的基本內容、作用以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堅持的兩個基本原則;了解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能結合實際暢談自己的職業理想,并結合當前社會上一些人缺乏職業道德的現象談談勞動者怎樣遵守職業道德并以主人翁的姿態堅持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探究社會時政問題等活動,通過討論、辯論、模擬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等方法,突出教師的指導性、學生的參與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協作,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勞動者權利和義務這一節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事業心,團結協作的精神和爭取集體榮譽的情感。懂得: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應該正確對待勞動著的權利和義務,要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精神,將來走向社會首先要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端正對待勞動者的態度,每個勞動者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在為社會的進步做自己的貢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端正自己作為未來勞動者的態度,將來自己走向工作崗位,不管從事什麼職業,應該作“干一行,像一行”,自覺按照職業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在經濟生活中的行為。
關于“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的教學建議
一、關于“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的教材分析:
本框題在第一節講述國民經濟的部門分類、部門結構以及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礎上,引申出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只有勞動者的權利得到切實保證,義務切實得到履行,勞動者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三大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才會飛速發展。本框題著重講述投身于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勞動者,應該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等知識,其中提高職業技能以及遵守職業道德是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是本框題中的重點內容,也是第四課實現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統一的是本框題的教學難點。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經濟生活中職工下崗問題是本框題的熱點。解決了本框題的這些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為后兩個框題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本框題的邏輯結構是首先闡明了在我國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勞動者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履行的基本義務構成的,是通過實現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體現出來的。這里提到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是指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在社會主義社會主人翁的權利與義務涉及政治、經濟各個方面,但作為勞動者,其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應該是勞動的權利和勞動的義務。教材列舉了我國勞動者享有的八項基本權利和履行的五項基本義務。教師在解釋勞動者享有的基本權利時可以和現在社會上出現的職工下崗現象聯系在一起,分析企業職工下崗失去了工作是否意味著企業剝奪了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屬違法行為?在解釋勞動者履行的基本義務時,主要講解提高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這兩點義務。在講第一點義務時,要從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及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的緊迫感兩個角度分析。講第二點義務要從什么是職業道德、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及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意義三個角度進行。教師可以結合現在社會上一部分人缺乏誠信,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敗壞了社會風氣的事例,說明勞動者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然后教材分析了勞動者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得到了真正的統一。由于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使得到了統一。我國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是由法律規定并有法律保障的。這里所說的“保障”不能完全等同于保護,應該從兩方面理解,即勞動者的權利要受到法律保護,同時,勞動者的義務要受到法律制約。法律既有保護的作用又有制約的作用。
二、關于“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的教法建議:
教材涉及的我國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權利有八項,教師在授課時應給學生逐一分析。
第一項權利: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講解這點權利時可以給出兩個材料,要求學生對它們進行分析。
第一個材料是我國國有企業進行改革,造成幾千萬人下崗。對于下崗問題,國家極為重視,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經過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崗職工70%實現了再就業,但還有30%沒有工作。第二個材料以錄像的形式出現。此錄像摘自7月16日中央2臺的經濟、生活、服務節目。其主要內容是江西贛州虔誠大酒店的管理層與酒店內的100余名職工長期以來一直未簽定勞動合同,兩者相安無事。但近年,虔誠大酒店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對酒店內部機構進行了調整,撤掉了酒店內的兩個部門,節目中的主人公童先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下崗了,下崗后,失去了生活的來源。教師提問:上述兩則材料中涉及的情況是否都侵犯了勞動者的第一項權利,為什么?通過討論要使學生明確,國有企業下崗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另外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也是原因之一。對于下崗問題,黨和政府極為重視,實施了再就業工程,國家確實是在采取措施,確保勞動者的勞動權利得以真正實現。所以材料一涉及的問題不屬于侵犯勞動者的第一項權利。材料二涉及的虔誠大酒店的行為則屬違法行為。詳見錄像。
第二項權利:勞動者享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在講此框題前讓學生課前搞一個調查,即自己的爸爸媽媽經常有加班的現象嗎?加班的原因是什么?用人單位支付加班的報酬嗎?一般時間、休息日、節假日加班各按什么比例支付報酬?課堂上通過對學生所做調查的分析,要讓學生知道即使是加班,勞動法也有明確規定,即“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延長勞動時間,支付不低于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200%的工資報酬,法定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300%的工資報酬。”并要求學生把這一法律知識轉告父母。
第三項權利:勞動者具有休息、休假的權利。
首先展示一份材料。材料的具體內容是: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某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十分暢銷,為了抓住這一商機獲取更多的利益,工廠決定延長勞動時間趕制產品。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凡每天愿意工作16小時者工資翻番。在高工資的誘惑下,很多“外來妹”爭先與廠家簽定了合同。事后確實得到了廠家許諾的報酬。但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使一些人難于應付,其中一“外來妹”在半睡半醒中做工,不慎被機器弄成重傷。然后提問:這一責任應由誰負?最后,教師要把《勞動法》中的有關規定給學生講清,使學生知道,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不得超過44小時,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在元旦、春節、國際勞動節、國慶節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休假節日期間,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用人單位因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可以延長勞動時間,一般不超過1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證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超過3小時,每月累計不超過36小時。
第四項權利:勞動者享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幾年發生的幾件大的生產事故,講解此項權利。近幾年生產安全問題成為政府反復強調的重點問題,甚至把是否發生生產事故作為考察當地政府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即使這樣,生產事故還是接連不斷。廣西南丹礦井坍塌,黑龍江雞西煤礦瓦斯爆炸……都歷歷在目。在調查清楚的生產事故中,絕大多數在事故發生前安全隱患就已昭然若揭。但一般職工都認為,安全問題是管理層處理的問題,與自己無關,所以,明明看到安全隱患也麻木不仁。教師要告訴學生,《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管理人員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 ,有權拒絕執行;對危害生產和身體健康的行為,有權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其他權利有:勞動者有接受職業技術培訓的權利;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的權利(此點放在本節第三框題詳細講解);勞動者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見第一項權利中涉及的虔誠大酒店的例子;勞動者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這里主要是勞動者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工會代表有權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的開展活動;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
關于我國勞動者依法履行的主要義務,教師主要講解“提高職業技能和遵守職業道德”兩個重要義務。
關于“提高職業技能”,在教法上有以下建議:
課前全班學生自愿分組,討論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前兩年電視臺熱播了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請結合張大民的生活態度談談他為什么經濟生活窘迫?第二、調查你所認識的下崗人員的學歷、接受過何種職業技能培訓、不能實現再就業的主要原因?之后談談自己的感想。第三、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勞務貿易迅速發展,勞務輸出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外向型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和創匯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雖然是一個勞動力大國,剩余勞動力非常多,但,為什么勞動力出口很有限?第四、你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勞動者應該具備那些基本素質?
課堂上由各組的代表對本組研究的問題提出看法。
最后,教師結合下面兩個表格分析:二十一世紀,經濟競爭異常激烈。競爭將從自然資源、資金、產品技術等有形資源的競爭轉向知識、高科技、信息等無形資源的競爭,而具有創新能力和技能的人才則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競爭優勢,人力市場越來越多需要有更高知識和有更高技能的工作者,他們也將得到更高的工資。在美國高技能與低技能工作者之間的工資差距明顯拉大,在歐洲其他國家,低技能工作者的就業情況則趨于惡化,這些情況反映了技術變化和知識經濟興起的嚴峻事實,有較高知識和較高技能的工作者更有價值,而技能較低的勞動者在就業和收入等方面將處于不利地位。看下面兩個表格:
1970年—1994年制造業的就業增長率(%)
制造業總體 | 有技能工作者 | 低技能工作者 | |
美國 | -0.1 | 0.0 | -0.3 |
加拿大 | 0.3 | 0.3 | 0.3 |
澳大利亞 | -0.7 | -0.1 | -1.3 |
德國 | -0.8 | -0.5 | -1.1 |
日本 | 0.2 | 0.9 | -0.2 |
農業經濟 | 工業經濟后期 | 知識經濟 | |
平均文化程度 | 文盲比例很高 | 高中 | 大專 |
教育的重要性 | 不大 | 大 | 極大 |
科技進步對 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 10%以下 | 40%以上 | 80%以上 |
關于“提高職業道德”的教法建議:
講解這部分內容可以進行模擬教學。課前找好兩個同性別同學作為某公司的求職者,要求兩個人各模擬一份個人檔案。其中要求A某的個人檔案中學歷、工作年限、工作業 績等比B某略有優勢,但同時必須在其檔案中標明有工作“不良”記錄。課堂上把教室模擬成求職考場,在場的所有學生是代表公司一方的代表,待兩位“求職者”陳述完自己的情況,并把個人檔案用大屏幕展示給大家時,要求學生們評判應該錄用誰,為什么?從而引出勞動者必須具備職業道德,作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關于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教學上可以通過對“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有沒有只享有權利不盡義務的勞動者,或只盡義務不享有權利的勞動者,為什么?”的討論得出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是統一的。權利的實現總要以義務的履行為條件,沒有權利就無所謂義務,沒有義務就無所謂權利。要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防止看問題的片面性
第 1 2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