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萬的饅頭之路
一個饅頭有什么價值?
五角或六角錢,加一杯水夠一頓早餐。
一個鍋巴饅頭有什么價值?
開發飲食新品,引領主食市場,成就一個產業,或者作為一個創業項目,幫助創業者打開生存空間。
引子:
幾千年來,饅頭養活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但它也墨守成規,千年不變。近些年來雖然有所改觀,出現了一些新花樣,但是都如同曇花一現,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直到南方的重慶,一家別具風味的“繼萬鍋巴饅頭店”經過六年的市場檢驗,饅頭才終于有了新的做法和年青的吃法。
繼萬近照
半饑餓的童年對飲食情有獨鐘
彭繼萬出生在三年自然災害(1959—1961年)后的1962年,老家在重慶巴南區中心鄉七村二社。家境貧寒,母親在家務農,父親在生產隊當了30年的會計,卻從來沒有給家里帶回一粒額外的糧食。繼萬的童年跟出生在那個年代的很多人相似,在半饑餓狀態中尋找新的食物。
放學回家,繼萬都要去割草喂豬喂牛,順便摘些野果子充饑。夏天頂著烈日上樹扒鳥窩,冬天踏著薄冰下田摸泥鰍;編鳥籠養野斑鳩,用家里的別針燒紅了做成魚勾,用縫被子的線當魚線,挖幾條蚯蚓就去家旁邊的水庫釣魚……一切能填肚子的東西,都對繼萬充滿了誘惑。院里有一臺沉重的石磨,每當黃豆收獲的季節,家里都要用石磨推豆花吃,繼萬總是自告奮勇要去推上幾圈。看著白花花的豆漿順著石磨流下來,繼萬的心里癢癢的。父親點豆花前,先給繼萬盛上一碗豆漿,雖然沒有加糖,但繼萬心里仍然感覺像蜜一樣甜。
小時候家里沒有什么糧食,吃得最多的就是麥羹。將小麥混著麥殼磨碎,再加水和成面,放到鍋里熬。5、6歲的時候,繼萬已經可以自己搭著凳子熬麥羹了。一次熬的時間稍微長了點,繼萬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麥香味,他嘗了嘗,果真比以前熬的都好吃。那股濃濃的麥香卻已經深深印入了他的腦海。
繼萬的鍋巴饅頭店
上初中的時候,鄉上下來一位科技術人員,指導當地農民種蘑菇。繼萬對這位農科人員和他種出的蘑菇都充滿了好奇,一有時間就去看稀奇。看到這個半大小孩比來學習的大人還認真,農科人員很高興,順便也指點他幾句。繼萬學得很快,在他看來,書本上的知識遠沒有這些技術實用。幾個月后,繼萬親自播種的蘑菇成熟了,在農科人員簡陋的窩棚里,繼萬第一次嘗到了鮮香的蘑菇,第一次吃到了白面做的饅頭。
跌倒了,爬起來的時候也要從地上抓一把沙
初中畢業后,繼萬沒能念高中,而是轉到了月華鄉的中心校。小時候經常干農活鍛煉出來的強健體魄,讓繼萬被當地體師學校培訓班的老師相中,開始了3年漫長的正規體育訓練。學校沒有訓練場地和器械,繼萬就用布包上泥土做成沙袋,綁在小腿上,在鄉間公路上奔跑,每天跑上10公里。開始的時候沙袋只有1斤、2斤,慢慢增加到3斤、5斤……最后加到了15斤,要是普通人肯定走路都感覺困難,但繼萬卻是健步如飛,堪比“神行太保”。高強度的訓練讓繼萬的體格日漸強壯,食量大增,但每餐都只是吃個半飽,每晚都在做著簡單而重復的夢——大塊吃肉。因為年齡偏大,略顯成熟,繼萬經常幫老師代課,還給上了年紀的老師挑水送煤,老師們都很喜歡這個懂事的半大孩子。
繼萬和他的員工的
三年的刻苦訓練,鍛煉了繼萬的體質,更磨練了意志,但是卻沒有給他帶來收獲。因為年齡的原因,身體條件出眾的他沒能如愿考入體師學校,命運的大門一下子關得嚴嚴實實。繼萬迷茫了,三年的心血,卻依然沒能改變他的命運。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得回家務農。每天扛著鋤頭日出而作,卻在田間仰面問天;傍晚拖著鋤頭日落而息,卻在煤油燈下低頭怨地……頹廢的日子讓昔日活潑開朗的繼萬,生活在無邊無際的煎熬中,家里那一畝三分地,再怎么勞作,都無法彌補他心中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