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萬的饅頭之路
等候的顧客
他一邊做就一邊動起了心思,分析、思考、摸索、改進。
首先是發酵箱,用層板做的發酵箱一是保溫效果不好,二是有顧客置疑層板中可能含有苯。繼萬決定用鋁板來制作發酵箱,中間的格子用不銹鋼代替,下面做兩個帶發熱管的水槽,一個瓦,一個1000瓦,可以隨時開關,既安全節能又方便衛生。其次是烤鍋,烤鍋上面是個生鐵鑄的大圓盤,中間的一根出氣管連著下面裝水的銻鍋。繼萬發現銻鍋經常漏蒸汽,而且容易壞,經過比較,他決定用改裝后的高壓鍋代替,這樣一改,不但清潔、美觀,還更方便,經濟,經久耐用。
然而彭繼萬更用心的是,怎樣讓鍋巴饅頭經久不衰,保持長久的魅力?
他發現因為發酵時間長,烤出來的饅頭太軟,沒有立體感,不筋道,他因此改變了饅頭的外型,縮短了饅頭在發酵箱中的時間,讓它在烤鍋中再一次發酵,結果饅頭變得外形漂亮,軟硬適中,鍋巴更香。繼萬明白要將饅頭做好,最關鍵的還是的口感。饅頭作為北方的主食,千百年來人們就一直不厭其煩地吃著,但是在南方,卻一直不溫不火,處于可有可無的地步,到底是飲食習慣的原因還是口感不好?繼萬一直認為口感是主要的。對學回來的饅頭口感他一直不滿意,于是繼萬仔細研究了饅頭配料的各種成分和比例,并逐漸修改,實驗和完善。
為了將面粉的麥香味完全發揮出來,繼萬想盡了各種辦法。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小時候家里烙麥面塊,父親用前一天的酸稀飯(自然發酵)和到面里,烙到快要糊的時候撈起來,麥香味就出來了,而且嚼起來口感很好。繼萬豁然開朗,開始自己調制老面來發酵,經過多次實驗,確定了老面和面粉的比例,又找到了烘烤的恰當時間。
繼萬總結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配料決定饅頭的口感,發酵則影響饅頭的松軟度,而人工的揉捏程度和烘烤時間則與饅頭的外觀和香味有關。
隨著制作設備和工藝的逐漸完善,繼萬按照食品衛生標準重新裝修了店面,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鍋巴饅頭生意日漸紅火。顧客買到手里的鍋巴饅頭,上蒸下烤,內嫩外焦,不但外觀漂亮,底面金黃,撕開后,一股濃濃的麥香隨著蒸汽撲鼻而來,禁不住咬上一口,感覺綿軟柔韌,入口化渣,甜而不膩。一個饅頭下肚,暖乎勁還未過,趕緊再來一個。
開分店顧客感動繼萬
重慶本地媒體的記者路過此地,見一個饅頭店前也會人山人海,便買了一個品嘗,順便拍了幾張照片。第二天照片見報,再加上都市頻道稱,鍋巴饅頭提高了重慶人的生活質量……全重慶人都知道解放碑有個“繼萬鍋巴饅頭”,各路人馬紛紛殺到繼萬的店里來探個究竟。
有人乘機要求學習鍋巴饅頭的制作技術,繼萬覺得自己做的時間還不夠長,沒有一套成熟的經驗可以傳授,婉言謝絕了。但是沒多久,鍋巴饅頭店便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同樣的設備,同樣形狀的鍋巴饅頭,卻是不同的口感。不久,就有人冒充顧客來問繼萬,為什么那些店的饅頭無法烤出金黃色的鍋巴?真材實料,才是繼萬鍋巴饅頭的真正精髓。告訴你也沒用。繼萬明白這些偷學者的伎倆,笑而不答。其實這就是白砂糖和糖精的區別,但是惟利是圖的商人是不懂得老老實實做生意的。于是那些一轟而上的饅頭店,又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