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萬的饅頭之路
即將進烤鍋的鍋巴包子
鍋巴饅頭和包子每天的銷量比較穩定,饅頭在1600個左右,包子能上XX個,而豆漿則是季節的晴雨表,冬天熱豆漿賣300杯左右,夏天賣冰豆漿賣到800杯。平均下來,繼萬的鍋巴饅頭店一天的營業額在XX元左右。
在這前后,繼萬的解放碑鍋巴饅頭總店旁邊曾開了一家早餐店,饅頭、包子、果子、豆漿一應俱全,但不知為什么生意一開始就不溫不火。半年不到,這家店關門大吉。
是不是因為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造,鍋巴饅頭才紅紅火火地做了六年,并越做越好。而教給他技術的鍋巴饅頭師傅卻再也不見了蹤影。
培訓技術鍋巴饅頭走向全國
從XX年開始,繼萬決定對外培訓學員。重慶涪陵的李先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隨后成都的陳國強、廣安的楊明靜、云南蒙自的高立均、福建福州的陳蘋利、重慶江津的唐安均、新疆阿克蘇的文昆明……學員遍布大江南北,最多的時候,繼萬每個月光是發饅頭配料都忙不過來。
就如同一個班的同學,有的大紅大紫飛黃騰達,有的小有成就生活安定,有的百事不順窮困潦倒,每一個人的努力程度不同,其結果也會造成天壤之別。一個好的產品,也就必然會有的人做得好,有的人做得差了。在彭繼萬的學員中,有的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成功地為自己打開了一片天空,有的人不用心做,配料亂調,以次充好,偷工減料,自己把自己做死了。彭繼萬曾經拜訪了一部分做得不好的學員,勸他們不要用糖精代替白糖,豆漿里不要加過多的水……
發酵箱
這些還在進配料的學員,都是堅持按照彭繼萬的忠告在做生意,因此生意紅火。但是成功的學員也好,失敗的學員也罷,都對鍋巴饅頭叫好,都對繼萬贊不絕口。
記者采訪過程中,廣安的楊明靜打電話來要求繼萬給他再發3000斤面粉的配料,說現在生意逐漸好起來了,每兩月就要發配料。繼萬在電話中不忘囑咐他,豆漿要注意濃度,饅頭要注意份量。別看饅頭生意小,專注的做,一樣能做得很精彩的……楊明靜在電話那頭連連稱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XX年我國冬小麥面粉產量為9900萬噸,加上春小麥,預計全年小麥面粉產量可以達到10430—10530萬噸。另據報道,全中國70%的小麥面粉是用來制成饅頭。
鍋巴饅頭將登陸中國主食市場,掀起一場食品變革的強烈旋風。
鍋巴饅頭正進烤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