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萬的饅頭之路
買饅頭的公交車售票員
小吃生意黎明前的曙光
在達州的生意又做了幾年,青豌豆的生意也不好做了,繼萬決定再次改行。1996年臘月三十的晚上,鄰居來借板車。繼萬問他春節都不休息啊,鄰居說這正是生意最好的時候,繼萬便去幫忙,發現鄰居做的生意是蛋白涼粉。亮晶晶如果凍、似蛋白,來買的顧客跟搶似的。繼萬便向他拜師學藝,掌握了蛋白涼粉的手藝,而且按照承諾,離開達州回到了重慶。
在重慶解放碑八一路,繼萬的蛋白涼粉亮相不到一個小時就賣完了一大盆,賣了400塊錢。生意好得出奇,超出了繼萬的預料。因為時常有城管的“光顧”,繼萬考慮要找個門面來做這個生意。最后在兩路口的山城商場門口,找到一個2米見方的待租攤位。商場經理聽說繼萬要用這個月租金3000元的門面來賣涼粉,驚訝得合不攏嘴……但繼萬心中有數,毫不猶豫地交了3月的租金。
第一天賣了兩盆涼粉,幾天后增加到五盆、六盆,一盆能賺100塊錢,下午三、四點賣完就收攤回家。三個月后,天涼了,繼萬擴展了攤位,增加了豆腐腦、酸辣粉和涼面……其中以酸辣粉最有特色。小時候第一次吃蘑菇時,蘑菇的鮮香給了繼萬以啟發,他用蘑菇熬的湯來煮粉,再配以自己調制的佐料,酸辣粉的味道美極了。每天來山城商場吃繼萬小吃的顧客都是里三層外三層,每天3000元的銷售額商場經理都感到驚奇,他們反過來感謝繼萬為山城商場增加了人氣。
鍋巴饅頭風聲水起
幾年后,兩路口商圈開始拆遷,居民逐漸搬遷,繼萬預感到生意又到了調整的時候了。XX年,達州一個朋友突然給繼萬打來電話,要他去學一個新項目:鍋巴饅頭。幾毛錢一個的饅頭有什么好學的,繼萬跟妻子商量后都覺得沒什么意思,但是朋友的電話三番五次地打來,繼萬就揣上1萬多塊錢和妻子去看一看。這確實是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的饅頭,而且朋友的生意也確實很好。繼萬和妻子一起學了2天,就匆匆忙忙回到了重慶。
托朋友在解放碑五一路拿到了一個門面,租金4000元。旁邊的門店開張都半個多月了,可繼萬的門面還沒有開業的跡象,訂做的設備也沒有到位。街道辦事處的主任見到繼萬便問他,準備做什么生意,怎么還不開業,每天可是100多塊的租金呀?繼萬不好意思的笑笑,賣饅頭。主任聽完嘴里一直念叨,這么好的門面糟蹋了……
又等了半個月,設備、人員逐漸到位,鍋巴饅頭店在千呼萬喚中終于開業了。獨特的烤鍋,別致的發酵箱,漢堡造型的饅頭,都足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開業當天,為了防止冷場,繼萬特別囑咐在兩路口賣酸辣粉的員工,一早就來捧場,每人必須要買上10個饅頭。情況卻出乎意料,員工們連接近門店的機會都沒有,蜂擁而至的人群將她們全都擠得遠遠的。雖然第一天沒有掌握好火候,烤出的饅頭不盡如人意,但已經足以滿足顧客的好奇心了。三個月后,因為饅頭店生意太好,兩路口山城商場的酸辣粉攤位在一片惋惜聲中暫時停了下來。
經過十多年商場的洗禮,彭繼萬的鋒芒收斂了,心氣平順了,他明白散兵游勇式的生意雖然有可能產生暴利,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始終不穩定,更不可能做大做強。他決定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將一個項目做精做好。鍋巴饅頭的熱銷讓他對這個項目有更深層次的思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越來越向精細、新奇和功能性、便捷性、美味性發展。饅頭雖然是北方人的主食,但南方也很受歡迎,成為人們早餐中的佳品。而鍋巴饅頭因其新鮮、可口,獨特的口感,已經跳出了早餐的范疇,更合年青人,適合快節奏都市生活的人們。彭繼萬就決心將它做好做大做長久做成一個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