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繼承》
“和諧社會”中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將“和”、“合”思想順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去掉其將天神化的糟粕的內容,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順應社會發展的傳統文化,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通過以上對“和諧社會”思想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如果傳統文化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能夠與時俱進,就會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
(4)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會阻礙社會進步、妨礙人的發展
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就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哪位同學能列舉這方面的事例呢?(學生自由發言)
既然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既可能起積極作用,又可能起消極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呢?如何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43頁的觀點一和觀點二。
觀點一 傳統文化是財富
它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持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我們的生活將失去精神家園。
觀點二 傳統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鉗制著我們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控制著我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制約著我們的價值取向。
將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正方觀點“傳統文化是財富”,反方觀點“傳統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組討論,準備辯論的事例和觀點。選出4位學生進行現場辯論,在允許的情況下,其他同學可以進行場外的提示。
設問:你個人認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繼承。
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請同學們看圖片:
設問: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應該如何認識“孝”道。
學生探討后,教師歸納:“孝”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封建社會,“孝”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維系政權的一個重要的工具;一切聽命于“一家之長”的觀念,使人們往往屈從于獨斷的權威或傳統的家庭禮教,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形成了家庭關系中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又被逐漸推廣到整個社會。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養老,以及親親、愛人、愛國等思想,是中華民族家庭和睦、鄰里相親、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對待包括“孝”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