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實際出發2
俗話說,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摸著石頭過河;入山問樵、入水問漁。就是說要使主觀符合客觀,必須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學生議論。“入山問樵,入水問漁。”包含什么哲學道理?
提示:(1)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就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2)因為樵夫熟悉山中的情況,漁民了解水的習性。故我們要入山,必須問樵夫;要下水,必須問漁民。這說明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
那么,為什么要從實際出發呢?有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看書4-15段。
3、為什么必須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1)從具體工作來看,是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4-7段。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才能把事情辦好。
如農民種田要根據土壤的性質、種子的特點、當地的氣候等許多客觀因素,使自己的想法符合當地的實際,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規律,才能得到好收成。
工人做工,必須根據機器的性質、原材料的特點,按照生產的客觀要求使用機器對原材料加工,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科學實驗,必須承認客觀對象,運用一定設備和手段,進行實驗研究的忠實的記錄,才能作出符合客觀對象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結論。
干部做工作,必須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
發展市場經濟,必須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質量好的產品。
恩格斯說:“在自然界和歷史的每一科學領域中,都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
不從實際出發,就是從主觀出發,必然導致唯心主義,造成工作失敗。
分析:運用有關哲學道理,對教材41頁漫畫進行分析說明。
提示:(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就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
(2)是否一律抓緊抗旱,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一刀切。這幅漫畫中的領導不分實際情況,從主觀出發,是工作中的唯心主義,必然瞎指揮。
(2)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看書8-12段。
a、制定路線要從實際出發。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內曾出現過“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使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損失。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才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那么,正確與錯誤路線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學生議論。
正確路線在于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握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錯誤路線在于不了解中國社會的實際,不懂得中國革命的規律和世界局勢的變化。歸結起來就是主觀與客觀是否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相統一,是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的根本區別。
什么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呢?學生回答。主觀符合客觀實際。
什么是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一?學生回答。即主觀要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