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實際出發2
因此,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是主觀要符合客觀實際,要隨著變化的客觀實際而變化。
例如,我國現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從這一客觀實際出發,我黨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我黨又根據我國初級階段的發展的不同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現在前兩步已經基本實現,我們正在向第三步奮斗。這就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b、執行路線要從實際出發。
因為,路線、方針是全局性的普遍性的東西,而各地的實際千差萬別,只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才能在本地區、本部門收到實效。
漫畫的一律抓緊抗旱正否認了各地的實際,而片面強調全局性。
(3)是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看書13-15段。為什么呢?
第一,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在人們的活動中表現為客觀與主觀的關系。想問題,就是主觀反映客觀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就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反映物質并對物質又有反作用。所以,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第三,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相統一;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是主觀與客觀相背離、相脫節。
可見,人們能否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從主觀因素來說,關鍵終于能否堅持從實際出發,能否使主觀符合客觀。
議一議:從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來看,人為什么會犯錯誤?(聯系15段觀點結合事例分析)
總之,三個方面說明,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既然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必要的,那么怎樣做到呢?要注意哪些問題?
4、從實際出發的要求。看書17-18段
(1)反對從主觀出發。
a、主觀主義在實際工作中有兩種表現:一是教條主義,把書本個別詞句和結論當作出發點,如按圖索驥;二是經驗主義,把狹隘的局部經驗當作出發點。它們都是主觀脫離客觀。
理解:29頁毛澤東同志的一段話反映什么哲理?學生議論。
b、主觀主義在日常生活中有三種表現:一是把某種愿望作為出發點;二是以個人的好惡判斷是非;三是以主觀想象代替客觀事實,如拔苗助長。
(2)要從多方面的實際出發。
客觀實際是許多事實的總和,是多方面的,如果抓住一個方面也不算從實際出發,這還是片面的。
例如:某個學生有某方面的缺點,就不能簡單地認為不是一個好學生。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多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能因個別違法犯罪現象而否認我國的進步和發展。
(3)要從變化發展的實際出發。
因為客觀實際是變化發展的,就要使自己的思想適合變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