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家眼中的自己 教學設計
《達芬奇的自畫像》
《丟勒的自畫像》
《倫勃朗的自畫像》
《畢加索的自畫像》
《徐悲鴻的自畫像》學生仔細觀看、傾聽教師講述。并回憶自己的日記、隨筆、還有相片、大頭貼等。感受思考。本環節設計,主要是利用課本現有圖片及材料,通過快速瀏覽,讓學生初步理解教材知識。3、導入本課內容。板書:《與大師對話》――文森特·凡高提出本課研究方向,以鮮明的個案完善本課教學目標。二、講授新知
引導n 教師展示大家最熟悉的凡高作品,并提出問題:從畫面上你感受到凡高是個怎么樣的人?他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為何他的作品風格如此獨特?
《向日葵》
《加歇醫生像》
《星月夜》
《麥田上的烏鴉》n 引出:真正的凡高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從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別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筆下的自我,這三個方面與大師做一次對話。學生依據作品色彩、筆觸、內容等觀察、討論、分析作品,并回答。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并調查學生對凡高的熟悉程度。一、我所了解的凡高。他是我最崇拜的藝術家。如果你看過《渴望生活-凡高傳》,你一定會被感動得流淚。文森特·凡高,偉大的藝術巨匠,一個天才,一個藝術史上永恒的苦行僧…凡高生平簡介:文森特·凡高(1853——1890)荷蘭畫家n 后印象主義畫派重要代表,反對忠實的描繪客觀世界 ,主張表現畫家的主觀感受,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n 出生:1853年3月30日荷蘭南部布拉邦特松丹特鎮。n 成長:(1853年——1879年)n 逝世:1890年7月27日自殺,29日晨1時因醫治無效逝世。n 藝術探索期:(1880年 — 1885年)畫面深沉、色調陰暗、色彩單調、筆觸粗放有力、有極強的鄉土氣息。n 藝術形成期:(1886 — 1888年2月)注重線條的運用、用色彩來表現體積感、崇尚太陽,用色鮮艷大膽、追求自我精神,用情感畫畫。n 藝術的成熟期:(1888年3月— 1890年7月)情感激烈、色彩飽滿、豐富、艷麗、用筆跳躍、有力、大量運用蛇形線條、猶如輝煌雄壯的交響樂。凡高是用心靈作畫的大師。他說:“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體和靈魂,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險”,“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但這一切都無所謂”。凡高說“只要人的心中有一團燃燒的火焰,就一定能夠獲得溫暖。”然而他充滿傳奇的一生中卻很少獲得溫暖。他的外表像一位苦行僧,但內心卻充滿熱情!他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死后他的作品成了世界上最昂貴的作品。他會六種語言,但他卻像個農夫般生活與工作,他渴望與人交流并得到別人的理解,但他只能獨享孤獨。他曾想以一己之力去拯救那些飽受貧窮和病痛的人們,盡管他也一樣的貧窮和病弱。鄉下的農民經常看到一個行容怪異戴草帽的人,在收割過的麥田里作畫,天上的太陽照得人睜不開眼睛。愛情曾經有過,如果那可以稱做愛情的話。那個女人盡管又老又丑,他還是愿意把她想象成自己的妻子。她最后走了,因為他除了自己還養活不了第二個人。他把田野耀眼的陽光畫到畫布上,筆觸扭曲宛如燃燒的火焰,只有此時,他內心深處的不安與躁動才稍許平靜下來。他以強烈而鮮亮的色彩,剛勁而躍動的筆觸來表現自己的追求、希望和對生活的渴望。周圍的人不覺得他在繪畫上有什么天分,唯一能引起他們注意的是他怪異的舉止言談.他夜里經常從噩夢中驚醒。他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來送給心愛的女人,不管那女人是否愛他。他被那噩夢糾纏得受不了了。他藉口打烏鴉借了手槍,一聲槍響過后,37歲的凡高倒在星期天(1890.7.27)上午的麥田里。凡高的一生,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它名利皆空,情愛亦無,貧困交加,受盡冷遇與摧殘。在生命最后的兩年,他與病魔苦苦搏斗,拼死為人間換來了藝術的崇高與輝煌。小結:真正的偉大的藝術,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學生欣賞幻燈片并聆聽教師講解。通過生動的言語,講述教師眼里的凡高,使學生大致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藝術風格等。二、別人眼里的凡高。a、展示大量關于凡高的書籍b、介紹并欣賞: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電影《夢》簡介: 《夢》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第28部作品。影片由導演的八個夢組成。 影片中的第5個夢是關于凡高的――(5)[烏鴉]:我在畫廊中觀賞凡高的名畫,又進入畫中尋獲凡高與他談話,最后走過麥田時驚起大群烏鴉。黑澤明夢到凡高是有道理的。他從小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凡高。他用自己熟悉的電影的語言和自己心目中的凡高做了一次對話,表達了他對凡高的理解和深深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