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編程的概念與方法--(精選2篇)
可視化編程的概念與方法-- 篇1
【導讀】
在vb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了傳授知識而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脫離的任務,學生普遍反應對所學的內容不感興趣,學習熱情不高。本課的教學任務精心設計,由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提煉出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本課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突破。
【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使用的教材是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與程序設計》信息技術(選修1)。
本節內容為該書的第三章第一節課,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其調整為第二章第一節課。主要內容是對可視化編程中的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的講解。在學習了這些概念后學生在上課時不僅知道了這些專業術語,同時也能掌握代碼的書寫位置和書寫格式。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經過第一章的學習,學生已經熟悉visual basic 6.0的環境界面,對代碼的書寫有簡單認識。另外高一學生具有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學習欲望強的學習特點,
【教學設計思路】
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感受與體驗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結構,掌握程序設計中的概念,并將所學的知識積極地應用到解決學習、生活等實際問題中。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演示法、講解法。
【教學資源】
教學演示文稿(ppt)、記事本小程序(exe)和源代碼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說出它的屬性、方法、事件,從而加深對屬性、方法、事件概念和關系的理解。
2.能夠利用控件工具在窗體上創建命令按鈕、文本框等對象,并學會通過屬性窗口修改對象的caption、text屬性值。
3.能夠正確書寫鼠標單擊事件過程的程序代碼(書寫位置和書寫格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教師以生活中的手機為例進行講解,明白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的概念。
2.通過制作簡單記事本小程序,體會vb中對象、屬性、方法、事件之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由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的講解引出計算機中的概念,形成運用已有知識領悟新知識的習慣。
2.通過制作簡單記事本實例,體驗編程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vb編程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
2.屬性、方法代碼的語法格式和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對象、屬性、方法、事件概念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 引入環節
教師:同學們都用過word軟件進行文字編輯,word軟件具有很強大的編輯功能。比如,點擊加粗命令按鈕,文字就加粗了,點擊傾斜命令按鈕,文字就變傾斜了。本節課的任務就是和老師一起編寫一個記事本小程序。
教師:這是我用vb編寫的一個小程序,請看大屏幕。如果單擊這個命令按鈕(顯示文字為b的命令按鈕)文本框中的文字會加粗。如果單擊這個命令按鈕(顯示文字為i的命令按鈕)文本框中的文字會……(讓學生自己說)
學生:文字變傾斜(同學表現出很新奇的樣子)
教師:單擊這個命令按鈕(顯示文字為顏色的命令按鈕)可以改變文字的顏色。在制作之前,大家先來學習幾個概念。
環節二 講解對象的屬性、方法、事件概念
教師:在現實生活中把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叫做什么?(教師同時指著黑板,課桌椅)
學生:實物……物體……東西……(學生列舉了很多種稱呼)
教師: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稱之為對象。對象是人們要進行研究的任何事物,從最簡單的整數到復雜的物體均可看作對象,它不僅能表示具體的事物,還能表示抽象的規則、計劃或事件等等。(寫板書:對像──研究的事物)
教師:這個手機(兩款手機之一)是不是一個對象?
學生:是。
教師:這個手機(另一款式的手機)也是一個對象。盡管都是對象,我們還是可以區分它們,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兩個對象,從外觀上描述一下這兩個對象有什么不同?
學生:手機的顏色不同,樣式不同一個翻蓋的另一個是直板的,品牌也不同……。(寫板書:顏色、樣式、品牌……)
教師:手機的顏色、樣式、品牌等等這些被稱之為對象的屬性。換句話說也就是它的性質。(寫板書:屬性──性質)
教師:在購買手機的時,不僅關注它的外觀,還會關心手機的……(讓學生接著往下說)
學生:功能
教師:這個手機都有什么功能 ?
學生:發短信、接電話、打電話、拍照……(寫板書:發短息、接打電話、拍照……)
教師:把對象具有的功能被稱之為對象的方法。(寫板書:方法──功能)
教師:(演示)如果我用這個手機給它(另一款手機)打電話,它會有什么反應?(教師現場操作,其中一手機響鈴了)
學生:手機鈴響了。
教師:它為什么響鈴了?因為有電話打入了。還可以這樣描述:手機在來電這件事情的刺激,做出了響鈴的反應。把對象受到的外部給它的刺激稱之為對象的事件。(寫板書:事件──刺激)
教師:舉個例子,(從背后輕拍了某位同學的肩膀,同學回頭看了我一眼)在他被拍了回頭看了我一眼這個過程中,誰受到了刺激誰作出了反應?
學生:張揚(學生名)受到了刺激,張揚作出了反應。
教師:剛才的這兩個例子都是同一個對象受到刺激作出反應。再舉一個例子,開關被按下去了,燈亮了。不考慮開關和燈之間的聯系,從表面上看誰受到了刺激,誰作出了反應。(舉這個例子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后面的鼠標單擊按鈕,文本框中的文字發生改變過程中,事件作用在哪個對象上,哪個對象做出反應)
學生:手……燈……開關(學會回答不準確)
教師:從剛才的現象分析,我們看到的效果是燈亮了。如果開關不被按下去燈是不會亮的,燈亮了只是一個結果。所以在剛才這個過程中應該是開關受到了刺激,燈做出了反應。(空幾秒鐘給學生思考)
通過對這兩個例子的分析,可以歸納出:可以同一個對象受到刺激作出反應;還有可能是一個對象受到刺激,另一個對象作出反應,但是兩個對象之間有關聯的。例如,開關和燈之間就是有電線連接的。
環節三 結合小程序理解概念
教師:剛才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對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結合本節課任務進一步學習這些概念在vb中是如何體現的。請把visual basic打開。
打開vb以后,首先看到這個灰色窗體就是一個對象。除了窗體對象外,還可以利用左側的工具箱中的工具創建新的對象。結合今天的任務,我們還需要創建一個文本框對象和三個命令按鈕對象。
教師:首先選中控件工具箱中的工具,然后將指針放到窗體上,會發現指針變成了十字形,按住鼠標左鍵不要松手拖動鼠標,就創建了相應的對象。請大家按照此方法,依次在窗體中創建所需要的四個對象。
學生:(按照教師說的方法完成四個對象的創建)
教師:對象是有屬性的,我們可以通過右下角的屬性窗口來修改對象的屬性值。
教師:目前一共有五個對象。而屬性窗口只有一個,屬性窗口究竟從屬于哪個對象?
教師:在vb中遵循這樣一個原則,要修改哪個對象的屬性值就先選中這個對象,屬性窗口就會對應的顯示選中對象的屬性。命令按鈕上一般都有一些文字,對使用者有提示作用,可以通過修改命令按鈕的caption屬性值來修改命令按鈕上面顯示的文字。
學生:(學生修改三個命令按鈕的caption屬性值,做的快的同學嘗試修改文本框中顯示的內容)
教師:(小結)可以通過修改文本框的text屬性值來修改文本框顯示的文字。
教師:(運行程序發現不能達到想要效果)需要添加代碼后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進入代碼編輯狀態。分析任務,我們的愿望是單擊這個命令按鈕(顯示文字為b的命令按鈕),文本框中的文字就變粗體了。這個命令按鈕叫什么?
學生:b、b按鈕(此時,學生還不知道對象的名稱)。
教師:這個命令按鈕是叫b嗎?在vb中每個對象都有自己的名稱。怎樣知道每個對象的名稱呢?首先要選中這個命令按鈕,<名稱>屬性后面的值就是它的名字。這個命令按鈕的名稱是command1。牢記每個對象的名稱,對編寫代碼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來看下每個對象的名稱都是什么。
學生:(和老師一起逐一查看每個對象的名稱并牢記對象的名稱)
教師:我們的愿望是單擊command1命令按鈕后文本框中的文字就變粗體了。在這個過程中,誰受到了的刺激,誰做出了的反應?(這樣問的目的是使學生跟前面的問題相聯系)
學生:command1受到了刺激,text1做出了反應。
教師:command1受到了怎樣的刺激,text1做出了怎樣的反應?
學生:command11被鼠標單擊了,text1中的文字變粗了。
教師:這個過程如何通過代碼來實現?首先在通用菜單下找到command1。在英文中表示“單擊”的單詞是click。然后在聲明菜單中找到click事件,在這里默認的就是click事件。text1中的文字做出了加粗的反應,通過修改text1的一個屬性值實現文字變粗的效果。對象的(重音強調)屬性,“的”我們用“.”來代替。在英文中“字體”的單詞是font,“加粗”單詞是bold合在一起就是fontbold,F在明白為什么在word中為什么用b來表示文字加粗了吧,表示文字傾斜的是那個屬性?(同時在教師機上寫代碼,當按下“.”后懸浮菜單展開)
學生:fontitalic(學生可能不清楚表示傾斜的單詞,但是知道word軟件中i按鈕來控制文字是否傾斜,所以對照著懸浮菜單學生知道是fontitalic屬性)
教師:現在體現出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了。代碼寫完整text1.fontbold=true。請分別完成command1_click事件過程代碼和command2_click事件過程代碼。
學生:(積極地編寫代碼,很快就有人寫完了,寫的快的同學嘗試寫command3的click事件過程代碼但未成功)
學生甲:(在講臺前展示自己寫的代碼,并講解)
教師:學生甲做的非常好,看來這兩個按鈕的事件過程代碼大家都會寫了。巡視中發現很多同學都在嘗試寫command3_click事件過程的代碼了,要想實現打開顏色對話框改變字體顏色的效果目前擁有的五個對象都不具備這個功能,換句話說這五個對象都不具備打開顏色對話框的方法,要實現彈出顏色對話框還需要添加另外一個對象。
教師:首先找到microsoft common dialog control 6.0控件,在控件工具箱上單擊鼠標右鍵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部件”,接著在彈出的窗口中選擇“microsoft common dialog control 6.0”。單擊確定,完成控件的添加。第二,在控件工具箱中選中該控件,在窗體上創建新的對象──commondialog1。
學生:(跟著教師的講解,一步步完成操作)
教師:利用commondialoge1的showcolor方法來打開顏色對話框,代碼如何書寫呢?同樣用“.”來連接對象名和方法名。commondialog1.showcolor。
學生:(按照教師的講解添加代碼commdialog1.showcolor,并觀察運行結果,發現雖然顏色對話框可以打開,但是文本框中的文字卻不改變顏色)
教師:大家在運行程序后發現文字的顏色并沒有改變,為什么呢?commondialog1的showcolor方法只是實現了打開顏色對話框,而要想text1中文字顏色的改變,還需要修改text1的forecolor屬性值。代碼如下:
commondialog1.showcolor
text1.forecolor= commondialog1.color
學生:(按照講解完成代碼編寫,并運行程序查看是否正確,完成快的同學幫助未完成的同學)
教師總結(幻燈片):
1.對象。
在vb中除了窗體對象外,還可以通過控件工具箱創建新的對象。
2.屬性。
今天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兩種修改屬性值的方法。
、倏梢栽趯傩源翱谥行薷膶ο蟮膶傩灾
②可以在編寫代碼后程序運行時修改屬性值。格式為:對象名.屬性名=屬性值
3.事件。一般就是指鼠標或鍵盤等事件,可以在過程的下拉命令按鈕中找到。格式為:對象名_事件名
4.方法。指對象所具有的功能。語法格式為:對象名.方法名[參數]
5.屬性和方法的語法格式的區別。雖然屬性名和方法名與對象名之間都用“.”來連接,但屬性名后面有“=”。而方法名后面一般會有參數而沒有“=”。
環節四 細節完善(提高任務)
教師:巡視時有人問我,“為什么我們按鈕上面顯示的文字樣式怎么和您的不一樣呢?”可是我看到咱們班安頓同學和我制作的樣式是一樣的,我們請安頓同學給大家講講他是怎么做的?
安頓同學:除了需要修改命令按鈕的caption屬性外,我們還要修改命令按鈕font屬性的屬性值。單擊font屬性右側的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修改字體樣式。
學生:(同學按照安頓的講解,完善自己的小程序)
【課后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記事本小程序展開,以手機為例使學生對對象、屬性、方式、事件等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在進入到vb的世界,進一步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改變以往課堂結構中單純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教學格局,教學的關鍵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主動的去學習、思考和探究。本節課中的任務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上一開始就給學生展示了一個記事本小程序,在展示完程序所具有的“神奇”功能后,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教學實踐來看,本節課上學生表現出了很強的求知欲。寫完command1_click和command2_click事件過程的代碼后,學生積極主動的開始思考寫下個過程代碼如何書寫,尤其是更改文本框字體顏色這部分代碼,動作快的學生主動嘗試代碼的編寫,并在課堂上就要求老師快點講,快點講。本節課上充分展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由被動學習變為了主動學習。
2.知識講解也采用“任務驅動”
本節課中對對象的caption屬性和名稱屬性的講解有了小小的嘗試。由于他們默認的屬性值是相同的,為了將他們加以區別在以往的上課時我總是對比著講這兩個屬性,結果事與愿違,學生反而將這兩個屬性混淆起來了。而這次我做了小小的改進:首先在界面設計時,我強調一般命令按鈕上會顯示一些提示性文字,我們可以通過修改他的caption屬性來修改這些提示性文字。對象的名稱屬性并沒有馬上講解,而是在需要寫代碼時我才提問“鼠標單擊那個命令按鈕……”學生一般會用命令按鈕上顯示的文字來稱呼這個命令按鈕,這時我緊緊的抓住他們的回答反問到“這個命令按鈕上顯示的文字是‘b’,那它就叫b嗎?每個對象都有自己的名字,……”此時才引出對象的名稱屬性。通過這樣的改進不僅將名稱屬性和caption屬性的含義表述清楚了,而且學生很容易的將兩者區分出來了。
3.將抽象的概念通俗化
概念的講解一直是我多年來對頭痛的事情,對概念的理解是一個自身領悟的過程。
上課時我總是為了能讓學生明白某個概念的含義而冥思苦想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描述這個概念的含義。上完本次課后,我體會到由學生易懂的知識入手,然后在遷移到枯燥難懂的知識上來。不僅便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能烘托課堂氣氛,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4.不足之處
在本次課中我忽視了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讓學生來展示一下制作成果。這節課上學生積極踴躍,而我確沒有能夠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很多同學在制作完程序后都很興奮,不斷的舉手告訴我說自己已經做完了。而我也沒能給學生及時的鼓舞,學生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評析】
本節課將通過身邊熟悉的事物──手機,把枯燥難懂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詮釋,并通過vb本身的可視化編程環境,讓學生在模仿教師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小小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想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的兩外一個亮點在于教師的任務的選取。上課伊始,教師剛剛展示完這個程序后,學生就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事實上,整節課上學生都持有積極學習的態度,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另外本節課上教師對細節的把握比較到位。過渡比較流暢,一節課的內容很自然完成一環扣一環,而且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提問方式前后呼應,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便于學生分析和掌握。
可視化編程的概念與方法-- 篇2
一、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感受與體驗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結構,掌握程序設計中的概念;并將所學的知識積極地應用到解決學習、生活等實際問題中。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使用的教材是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與程序設計 信息技術(選修1)》。
本節內容為該書的第三章第一節課,主要內容是對可視化編程中的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的講解。本節課為一節起始課,在學習了這些概念后學生不僅在上課時知道了這些專業術語,同時也能夠知道了代碼的書寫位置和書寫格式。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節課將通過身邊熟悉的事物手機,把枯燥難懂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詮釋,并通過vb本身的“所見即所得”的編程環境,讓學生在模仿教師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小小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程序代碼的編寫有一定體驗,并熟悉visual basic 6.0的環境界面。
高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求知欲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熟悉并掌握vb的可視化編程的概念與方法。
3.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演示法、講解法。
4.教學資源
教學演示文稿(ppt),記事本小程序(exe)和源代碼。
三、教學目標框架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說出它的屬性、方法、事件,從而加深對屬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
2)能夠利用控件工具在窗體上創建按鈕、文本框等對象,并學會通過屬性窗口修改對象的caption、text屬性值;
3)通過分析簡單筆記本小程序,能夠判斷出鼠標單擊事件是作用在那個對象上,并且事件過程是什么;
4)通過編寫程序代碼,加深對對象的屬性、事件、方法的語法格式的記憶。
過程與方法:
1)以生活中的手機為例,理解對象的屬性、方法、事件概念的含義;
2)通過制作簡單記事本小程序,加深對對象的屬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三者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由生活中的事例講解,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1)通過制作簡單記事本實例,體驗vb語言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vb編程的興趣。
2.教學重點
1)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
2)代碼的語法格式和書寫方法。
3.教學難點
代碼的語法格式和書寫方法。
四、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 引入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大家都用過word進行編輯,它具有很強大的功能。我們可以利用vb平臺也可以編寫出類似word這樣的文字編輯器。
認真聽講。
展示:教師已經編寫好的小的文本編輯器。
過渡:為完成這個任務我們需要了解對象、屬性、事件、方法等概念。
認真聽講。
觀看小文本編輯器所具有的功能。
用一個學生看似很神奇的軟件引入,并告訴他們我們自己也可以編寫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夠滿足學生的自豪感。
并引出了本節課的任務。
環節二 講解對象的屬性、方法、事件概念
提問:
生活中我們把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叫做什么?
──引出對象的概念。
1.對象──實體
根據對象的概念,同學們判斷出教師展示的兩個手機分別是兩個對象。
提問:
這兩個對象(手機),他們從外觀上看有什么不同?
引出手機的顏色、重量、形狀、樣式是手機的屬性。
2.屬性──性質
過渡:我們在購買手機時,不僅關心它的外觀還會關注它所具有的功能,引出對象的方法概念。
3.方法──本領或技能
過渡:教師用其中的一部手機給另外一個手機大電話,另外一個手機在“來電”事情的刺激下,做出了響鈴的反應。
引出“來電”事情稱之為對象的事件。
4.事件──事情
舉例:
1)教師從背后拍一名學生肩膀,學生回頭。
提問:在這個過程中,誰受到了刺激,誰作出了反應?
2)提問:“開關被按下去了,燈亮了”在這個過程中,誰受到了刺激,誰作出了反應?
歸納為:有可能受到刺激和作出反應的是同一個對象,還有可能是一個對象受到刺激,另一個對象作出反應。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問題。
認真聽講。
仔細觀察手機外觀上的不同 ,回答問題。
注意觀察其中一個手機的變化。
回答教師提問。
引出對象概念。
學生從手機的顏色、形狀等方面說出手機的不同,引出屬性的概念。
考察學生對事件的理解。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環節三 結合小程序理解概念
過渡:理解了對象、屬性、方法、事件這些概念以后,如何運用vb來實現我們的小任務呢?我們將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這幾個概念的理解。
1.對象
除了窗體對象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控件工具箱中控件創建新的對象。
教師根據任務的需要,帶領學生創建了一個textbox對象和三個commandbutton對象。
2.屬性
過渡:我們都知道對象是有屬性的,我們有兩種方法來修改對象的屬性值。
通過屬性窗口來修改對象的屬性值。
講解1:屬性窗口與對象之間的對應關系。
講解2:如何修改對象顯示的文字(修改caption、text屬性)。
、賻ьI學生修改按鈕的caption屬性(顯示的文字對使用者提示作用)。
、趯W生自己嘗試修改text1的中顯示的文字,知道是修改text屬性。
過渡:現在已經完成了界面的設計,我們來運行下看看,能否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不能)還需要來添加代碼?──引出如何添加代碼。
3.帶領學生分析程序,并完成任務。
鋪墊:每個對象都是有名字的,知道他們的名字很重要。選中每個對象,屬性窗口中的<名稱>項后的值是對象的名字。帶領學生將每個對象的名稱熟記一遍。
1)分析得出:command1被鼠標單擊后,text1中的字作出了反應。
2)帶領學生將代碼完成。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ext1.fontbold = true
end sub
3)學生自己完成command 2被單擊后字體變傾斜 這個過程的代碼。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text1.fontitalic = true
end sub
過渡:commmand3 被鼠標單擊后彈出了顏色對話框。目前我們所擁有的對象都不具備這個功能,我們需要創建另外一個對象,它具有打開顏色對話框的功能。
4.帶領學生添加commondialog1對象
1)在工具控件箱中添加microsoft common dialog control 6.0控件。
2)創建commondialog1對象。
5.告訴學生commondialog1的showcolor方法可以實現打開顏色對話框
6.學生自己運行程序,發現文字的顏色并不能改變。帶領學生分析原因。
commondialog1的showcolor方法只是實現了打開對話框的功能,而要想text1中文字顏色的改變,還需要修改text1的forecolor屬性值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commondialog1.showcolor
text1.forecolor= commondialog1.showcolor
end sub
和老師一起創建四個對象。
在老師的帶領下修改對象的caption屬性值。
并獨立發現修改text屬性值可以改變文本框中顯示的內容。
認真聽講。
運行程序發現并不能實現預期的效果。
和老師一起牢記每個對象的名字。
和老師一起分析程序。
自己寫代碼。
認真聽講。
聽教師講解,逐步完善自己的程序
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提高學生的模仿能力。
知道對象名稱的重要性。
使學生對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小結 結合vb總結
1.對象。在vb中除了窗體對象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控件工具箱創建新的對象。
2.屬性。我們可以在屬性窗口中修改對象的屬性,也可以在編寫代碼后程序運行后修改屬性值格式為:對象名.屬性名=屬性值(提問:用什么方法來修改對象的屬性值?)。
3.事件。一般就是指鼠標或鍵盤等事件,我們可個在過程的下拉按鈕中找到。格式為:對象名_事件名。
4.方法。指對象所具有的功能。語法格式為:對象名.方法名[參數]
六、課后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記事本小程序展開,以手機為例使學生對對象、屬性、方式、事件等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在進入到vb的世界,進一步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本節課上我最滿意的地方是例子的選取,本節課一開始就給學生展示了一個記事本小程序,在展示完程序所具有的“神奇”后告訴學生我們也能自己自作一個文本編輯器,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實踐來看,本節課上學生表現出了很強的求知欲。寫完一個事件過程的代碼后,不用教師多說學生就開始思考寫下個過程代碼,尤其是更改文本框字體顏色這部分代碼,動作快的學生主動嘗試代碼的編寫,并在課堂上就要求老師快點講,快點講。本節課上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由被動變為了主動。
另外一點就是對對象的caption屬性和名稱屬性的講解有了小小的嘗試。由于它們默認的屬性值是相同的,為了將它們加以區別,在以往上課時我總是對比著講這兩個屬性,結果事與愿違,學生反而將這兩個屬性混淆起來了。而這次我做了小小的改進:首先在界面設計時,我強調一般按鈕上會顯示一些提示性文字,我們可以通過修改它的caption屬性來修改這些提示性文字。然后,在寫代碼前的分析時我問到“鼠標單擊那個按鈕……”學生一般會用按鈕上顯示的文字來稱呼這個按鈕,這時我緊緊的抓住他們的回答反問到“這個按鈕上顯示的文字是‘b’,那它就叫b嗎?每個對象都有自己的名字,……”通過這樣的改進不僅將名稱屬性和caption屬性的含義表述清楚了,而且很容易將兩者區分出來了。
在本次課中我忽視了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讓學生來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這節課上學生積極踴躍,而我卻沒有能夠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來表現他們的表現欲望,沒能給學生及時的鼓舞,不免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從效果來看,我個人感覺這節課的課程設計很成功,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請老師們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