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精選2篇)
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篇1
一、教學目標: 客觀地認識人工智能技術,了解其實際應用價值,培養正確的科學技術應用觀。二、教學內容: 1.要求學生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學科的歷史。 2.能夠各種途徑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便利,認識到人工智能對人類學習、生活的影響。 3.通過感受人工智能技術的豐富魅力,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前景的向往和對未來生活的追求。三、教學重點: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加工信息四、教學難點: 1.智能和人工智能 2.提升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并且發展他們的辯證思維五、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一、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 1、導入:播放卡斯帕羅夫和“更深的藍”比賽的新聞報道片段;教師簡單敘述“人機大戰”的歷史。 2、教師提問:“更深的藍”是如何戰勝卡斯帕羅夫的呢? 學生答:計算機具有超強的計算和存儲能力,也就具備了很高的智能,能針對對手下出每一步好棋,并且不會范錯誤。 3、教師展示“更深的藍”運行的剖析視頻片段。揭示了卡斯帕羅夫的對手其實是一個象棋大師和軟件專家的群體,揭示了“更深的藍” 的高智能是構建在人類智能的基礎上。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教師鼓勵學生:“機器雖然戰勝了人類,但是沒有我們,機器依然是機器”。學生的反映是很自豪,我認為這樣能增強他們駕御信息工具的信心。) 4、“人工智能”的實質內涵:人造的智能,它主要是對人腦思維機理的模擬。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工信息。1、引入:基于大家對“人工智能”概念的了解和其未來的暢想,那么在我們目前的現實生活中智能技術擁有哪些應用呢?2、模式識別技術。第一章曾經提到的語音識別技術也是屬于模式識別范疇的。指紋識別(演示)語音識別(演示)手寫識別(演示)1、 機器翻譯①安排學生體驗“機器翻譯”的智能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參考網址:http:// /list/104fy.htm。參考文章“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師安排實踐:把中文翻譯成英文之后的英文重新利用百度翻譯成中文,然后把翻譯后的中文和原文相比較。課堂的效果是學生哈哈大笑,因為翻譯的結果很離譜,教師順勢啟發學生,以后可以從事專門開發有關翻譯的智能技術的事業,使世界真正成為溝通無限的村落。②機器翻譯是利用計算機把一種自然語言轉變成另一種自然語言的過程。(課堂引入時提及) 常用軟件:金山快譯等(學生了解一些) 實踐: 1、使用金山快譯,練習中文翻譯成英文(先演示后操作思考) 2、再把翻譯過來的英文再譯成中文 3、思考:與原來的中文是否有區別?為什么?怎樣提高翻譯質量? 啟發、討論、分析: a、有區別-----機器無感情------因為使用軟件-----人編寫的------(進一步認識本質) b、原理:在詞庫中搜索 c、提高質量:進一步完善軟件4、其他應用①演示:機器人滅火大賽視頻片段、機器人跳舞視頻片段。激發學生對機器人技術的興趣。②計算機博弈。指導學生從教師機下載“五子棋”游戲程序,給學生實踐一下和計算機對戰的樂趣,體驗智能信息技術。③智能代理技術計算機發展趨勢:個性化,人性化舉例:office助手實踐 1、訪問,用自然語言和機器人對話。 2、訪問下列網站,了解機器人的有關知識。(具體網址參照書本p.50) 教學反思: 本課在設計時,從解決生活問題為出發點,引入知識。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關注學生認知基礎,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銜接自然、合理、緊湊、前后貫穿、環環相扣、層層啟發、釋疑解難。在引導、探究與討論、講授、啟發的過程中,各方面融合自然,整個教學結構嚴謹有序、平實無華而又幽默風趣。本教案經過實踐驗證,教學目標達成較好,對學生意識和素養的提升自然而到位、水到渠成。
3.3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篇2
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在使用過程部分智能信息處理工具軟件后,體驗其基本工作過程,客觀地認識人工智能技術,了解其實際應用價值,培養正確的科學技術應用觀。
教學內容:
1.體驗人工智能的獨特魅力,了解其應用價值
2.客觀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培養正確的科學技術應用觀
教學重點:智能信息處理工具軟件的使用
教學難點:在使用工具后,如何提升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并且發展他們的辯證思維
[教學過程]
什么是“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工信息。
一、揭開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紗
人工智能的實質是人造的智能,它主要是對人腦思維機理的模擬。
資料:課本第47頁的“‘更深的藍’戰勝了什么”這一個資料,揭示出人工智能的本質。
思考;計算機真的有智能嗎?
1.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研究運用計算機模擬和延伸人腦功能的綜合性學科。
2.人工智能是一門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控制論、信息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的交叉和邊緣學科。
3.人工智能研究處于信息技術的前沿,它的研究、應用和發展在一定程序上決定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方向。
4.人工智能研究的領域:自然語言理解、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智能檢索、機器人技術、人工神經網絡
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工信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
1.模式識別
如:指紋識別在個人身份證方面的應用、語音識別、光學字符識別、手寫識別語音識別技術——將人說話的語音信號轉換為可被計算機識別的文字信息,從而識別說話人的語音指令以及文字內容的技術。
實踐題:打開光盤中“智能軟件”目錄下的手寫識別軟件“handingit-recog”,單擊“select b/w bmp”按鈕,將打開一對話框,選擇圖片文件并打開,軟件可以馬上識別出圖片中的數字符號。
2.機器翻譯
——利用計算機把一種自然語言轉變成另一種自然語言的過程。
如:金山快譯、譯星、萬能對譯。
實踐題:看一下以下的兩副圖,比較由英文翻譯過來的中文與由中文翻譯過來的英文是否有什么區別?意思變了嗎?為什么?
3.智能機器人
4.計算機博弈,如: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圍棋、五子棋、跳棋
5.智能代理技術:
6.專家系統
7.機器人證明
8.數據挖掘
實踐題:
1. 機器人在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制作機器人涉及到哪些技術?
3.機器人編程語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