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遺傳信息(精選3篇)
第1節遺傳信息 篇1
教學設計思想本教案是新課程標準中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生命科學》第6章第1節《遺傳信息》內容。本節共3課時完成,這是第1課時。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本節課教材涉及的內容包括:糖的有氧分解。第二課時則探討糖的無氧分解,它們的區別與聯系,以及細胞呼吸與光合作用的比較等。本節課的設計思想為:“知識解構型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運用。 “知識解構法”參與構建的“知識解構型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由四階段組成,它們依次為提出問題項目階段、運用專家型思維模式階段、解構知識點階段和完成問題項目階段。這種模式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能夠有序、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 提出問題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對課標中與問題項目相關知識的需求;使組塊知識的運用有目標對象;提供培養學生形成和運用專家型思維模式的機會。大量事實表明,專家進行思維時先從全局考慮該問題或項目涉及到的知識有哪些,而不是先著手解決問題。而非專家進行思維時,先選取某個知識便著手解決問題,但往往難以湊效。運用專家型思維模式的過程是:1)疏理出與問題項目有關的知識點。2)審視自己對疏理出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3)如果對知識點的掌握有缺漏,則完善對知識點的掌握。4)運用知識點或由幾個知識點構成的組塊知識解決問題項目。解構知識點的目標主要是使學生能有序、有效地理解知識;使學生學會一種有序、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主動運用一種有序、有效的方法進行學習。 解構知識點的過程是:1)判定該知識點屬結構類知識還是過程類知識。2)按知識類別進行相關方面的解構。結構類知識可從結構類型、來源或存在部位、作用、作用范圍等方面進行有序、有效的解構;過程類知識可從過程、起因、結果、條件等方面進行有序、有效的解構。 完成問題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運用知識點或組塊知識解決問題項目;反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利用投影劉翔奧運奪冠照片說明生物的生命活動需要能源,并回憶學過的知識,如能源物質、直接能源物質、atp與adp相互轉變的相關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鋪墊。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有關文字,同時操作有氧呼吸的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掌握有氧呼吸過程。 3.通過師生交流,探究人和高等動物等生物獲取能量的來源等活動。 4.完成課堂訓練題。學生學法指導: 呼吸作用的過程復雜、抽象,學生對呼吸過程的物質、能量變化理解困難,建議同學們聯系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系課件,并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教師教法設計:1.制作有關課件,剪接影片幫助學生理解呼吸作用過程等抽象、理解困難的知識。 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細胞呼吸的知識。 3.讓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本節課在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方面,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他們根據知識解構的方法,探索問題項目的解決之道,并實現知識的遷移,能力的發掘。教師主要起引導者的作用,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由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加以完成。并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完成對學習的自我評價。本節課的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通過項目驅動,內化能力,輔以助學支架,讓學生充分闡述、質疑、討論、交流,教師適時解疑,借助多媒體手段,來完成教學目標。
教案一、教學目標:l 知識與技能: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l 過程與方法:通過重演科學家發現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基本步驟。培養學生向專家型思維的轉化,對相關項目問題及知識點能夠運用知識解構的方法進行初步的探索;培養其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表達信息的能力。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遺傳信息的了解,使學生能正確理解生命的本質,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懂得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 重點、難點:l 教學重點: 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l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l 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三、 教學流程圖:課前準備(課件制作、學案設計等)項目情景展示 布置任務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引言
(直接導入法)
練習,鞏固 及拓展指導學生解構知識、質疑。解答學生的疑問。小結,形成性評價
四、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行為目的設疑引入問題項目1、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顯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遺傳。那么什么是遺傳物質呢?2、科學家是怎么知道dna是遺傳物質的呢?從而引出經典實驗——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學生根據以往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從媒體上獲取的信息都會回答:是dna。2、 學生閱讀課本 。引入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一、經典實驗(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三)煙草花葉病病毒感染煙草的實驗(簡要介紹) 1、教師用多媒體分別展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三個經典實驗過程的圖片。2、教師針對學生的描述加以完善和補充,將實驗的過程表格化或圖示化,用多媒體展示。3、教師針對每一實驗各出一組思考題,用多媒體展示4、教師深入小組成員中參與討論。5、教師提供學生煙草花葉病病毒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證明rna也是遺傳物質(該部分內容參見后面的附注)。1、學生觀察用語言描述實驗過程。2、學生觀察、分析、討論。3、學生結合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進行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然后匯報交流實驗方案和實驗現象、分析原因,最后歸納小結得出結論,最終轉化為自己設計實驗的基礎。1、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歸納總結能力4、培養學生合作精神。5、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及創新意識。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師讓學生根據以上實驗思考問題:①以細菌或病毒作為實驗材料具有哪些特點?②分析作為遺傳物質應具備哪些特點?③分析不同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什么?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分析、觀察、總結能力。三、課堂鞏固請學生思考并回答學案中習題。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小結本節內容。完成學習性評價。讓學生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板書。布置下節課應準備的內容;提供進一步研究的方法與途徑,如參考書目及相關網址等(附在學案后面)。總結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完成學習性評價表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離開教室五、作業:1、關于格里菲思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轉化實驗敘述正確的是a、r型細菌有莢膜,因此它無毒性b、s型細菌無莢膜,因此它無毒性c、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注射到鼠體內,鼠死亡d、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可轉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2、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轉化因子是a、莢膜 b、蛋白質 c、r型細菌的rna d、s型細菌的dna3、用dna酶處理從s型細菌中提取的dna,使其水解,就不能使r型活細菌發生轉化。a、該實驗是格里菲思轉化實驗的主要環節b、該實驗反面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c、該實驗證實dna分解產物不是遺傳物質d、該實驗證實dna分解產物不是轉化因子4、噬菌體在繁殖的過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身的核苷酸和細菌的氨基酸c、細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身的氨基酸和細菌的核苷酸5、下列關于噬菌體敘述正確的是
a、有細胞結構 b、是一種寄生于細菌體內的病毒c、是一種專門寄生于動物體內的病毒d、是一種細菌6、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然后用被標記的兩種噬菌體分別去侵染大腸桿菌 , ( ) 進入細菌體內的成分有 a、35s b、32p c、35s和32p d、不含35s和32p
l 拓展性練習:(課后完成,形成知識遷移)1. 六、教學后記與反思:(略)
第1節遺傳信息 篇2
一、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重演科學家發現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基本步驟。培養學生向專家型思維的轉化,對相關項目問題及知識點能夠運用知識解構的方法進行初步的探索;培養其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表達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遺傳信息的了解,使學生能正確理解生命的本質,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懂得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 學習重點、難點:l 教學重點: 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l 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三、學習方法:專家型思維法、知識解構法、問題式探究法等四、學習過程指導: 1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1.1 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用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轉化實驗。實驗步驟如下表:實 驗 過 程結 果第一步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鼠體內鼠不死亡第二步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鼠體內鼠死亡第三步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注射到鼠體內鼠不死亡第四步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細菌混合后注射到鼠體內鼠死亡,并且從鼠體內分離出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其后代也有毒性。(1)實驗先進行第一、二步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進行第四步?(2)用“條件──結果”分析法,分析第一、二步說明什么?第二、三步說明什么?第三、四步說明什么?(3)該實驗有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該實驗的結論是什么?1.2 1944年,美國的科學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進行了確定轉化因子的實驗,并獲得了成功。實驗步驟如下圖:(1)實驗過程中①②③④步說明了什么?⑤⑥⑦步說明了什么?(2)艾弗里等人發現,通過1~7的實驗步驟并不嚴密,仍不足以完全說明dna是轉化因子即是遺傳物質,為此他們又設計了⑧,用dna酶處理dna,使其水解,結果在培養r型活細菌的培養基中沒有發現s型細菌。這組實驗的必要性是什么?(3)實驗最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4)通過上述實驗,能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而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嗎?2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952年赫爾希和沙斯設計了一個巧妙實驗。實驗步驟如下表:實 驗 過 程結 果標 記侵 染攪 拌第一組用35s標記了一部分噬菌體用被標記的兩種噬菌體分別去侵染未被標記細菌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細菌內新形成的噬菌體中沒有檢測到35s第二組用32p標記了另一部分噬菌體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細菌內新形成的噬菌體中檢測到32p注:上清液為重量較輕的噬菌體;沉淀物為被感染的大腸桿菌。(1) 該實驗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還用過此方法?(2)用35s、32p標記物質的理論基礎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進行標記?(3)如果實驗用上述方法進行,測試的結果如何?表明了什么?(4)噬菌體在細菌體內的增殖是在哪種物質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分別是怎樣形成的?(5)此實驗的指導思想是什么?(6)此實驗證明dna具備遺傳物質的哪些特性?實驗的結論是什么?五、作業:l 鞏固性練習:(課堂完成,檢測教學效果)1、l 拓展性練習:(課后完成,形成知識遷移)1. 六、學習性自我形成評價:1、對這節課的主要知識內容,我掌握的程度是:( )a、完全掌握; b、基本掌握; c、部分掌握; d、未掌握。2、對知識解構的的方法,我運用的程度是:( )a、運用自如; b、經提示后能運用; c、只能運用一點點, d、不能運用3、對課堂作業,我完成的程度是( )a、獨立完成; b、討論后完成; c、只能完成小部分; d、不能完成
第1節遺傳信息 篇3
第1節遺傳信息一、教學目標:l 知識與技能: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l 過程與方法:通過重演科學家發現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基本步驟。培養學生向專家型思維的轉化,對相關項目問題及知識點能夠運用知識解構的方法進行初步的探索;培養其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及表達信息的能力。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遺傳信息的了解,使學生能正確理解生命的本質,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結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懂得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 重點、難點:l 教學重點: 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l 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三、 教學流程圖:課前準備(課件制作、學案設計等)項目情景展示 布置任務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引言
(直接導入法)
練習,鞏固 及拓展指導學生解構知識、質疑。解答學生的疑問。小結,形成性評價
四、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行為目的設疑引入問題項目1、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顯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遺傳。那么什么是遺傳物質呢?2、科學家是怎么知道dna是遺傳物質的呢?從而引出經典實驗——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學生根據以往的生物學知識以及從媒體上獲取的信息都會回答:是dna。2、 學生閱讀課本 。引入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一、經典實驗(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三)煙草花葉病病毒感染煙草的實驗(簡要介紹) 1、教師用多媒體分別展示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三個經典實驗過程的圖片。2、教師針對學生的描述加以完善和補充,將實驗的過程表格化或圖示化,用多媒體展示。3、教師針對每一實驗各出一組思考題,用多媒體展示4、教師深入小組成員中參與討論。5、教師提供學生煙草花葉病病毒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證明rna也是遺傳物質(該部分內容參見后面的附注)。1、學生觀察用語言描述實驗過程。2、學生觀察、分析、討論。3、學生結合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進行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然后匯報交流實驗方案和實驗現象、分析原因,最后歸納小結得出結論,最終轉化為自己設計實驗的基礎。1、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處理信息和歸納總結能力4、培養學生合作精神。5、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及創新意識。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教師讓學生根據以上實驗思考問題:①以細菌或病毒作為實驗材料具有哪些特點?②分析作為遺傳物質應具備哪些特點?③分析不同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什么?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分析、觀察、總結能力。三、課堂鞏固請學生思考并回答學案中習題。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小結本節內容。完成學習性評價。讓學生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板書。布置下節課應準備的內容;提供進一步研究的方法與途徑,如參考書目及相關網址等(附在學案后面)。總結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完成學習性評價表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離開教室五、作業:l 鞏固性練習:(課堂完成,檢測教學效果)1、關于格里菲思肺炎雙球菌在小鼠身上進行轉化實驗敘述 正確的是a、r型細菌有莢膜,因此它無毒性b、s型細菌無莢膜,因此它無毒性c、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注射到鼠體內,鼠死亡d、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可轉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2、在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轉化因子是a、莢膜 b、蛋白質 c、r型細菌的rna d、s型細菌的dna3、用dna酶處理從s型細菌中提取的dna,使其水解,就不能使r型活細菌發生轉化。a、該實驗是格里菲思轉化實驗的主要環節b、該實驗反面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c、該實驗證實dna分解產物不是遺傳物質d、該實驗證實dna分解產物不是轉化因子4、噬菌體在繁殖的過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身的核苷酸和細菌的氨基酸c、細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身的氨基酸和細菌的核苷酸5、下列關于噬菌體敘述正確的是
a、有細胞結構 b、是一種寄生于細菌體內的病毒c、是一種專門寄生于動物體內的病毒d、是一種細菌6、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然后用被標記的兩種噬菌體分別去侵染大腸桿菌,進入細菌體內的成分有 a、35s b、32p c、35s和32p d、不含35s和32p
l 拓展性練習:(課后完成,形成知識遷移)六、教學后記與反思:(略)